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經貿「壓艙石」能否繼續助推中美關係

2024-03-04

經貿合作一直被視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在中美關係內外環境更趨複雜的背景下,這個“壓艙石”能否在中美關係中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美國一直將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遏制打壓,這不利於中美建設性經貿關係的推進。2018年起,特朗普政府對華加征高額關稅,徵稅對象從機械、電子、醫藥、汽車等高科技製造業擴大至化工、金屬等原材料乃至服裝、食品等終端消費品。執政三年來,拜登政府基本維持了特朗普政府時期對大約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的高額關稅,同時隨着中美科技戰加劇,拜登政府又通過進口禁令、出口管制、產業補貼等非關稅壁壘手段,推動“脫鉤”和“去風險化”。這些做法給中美經貿關係帶來不小衝擊,主要表現在:

中美貿易規模出現大幅下降。202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為6644.5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1.6%。其中,中國對美出口5002.91億美元,下降13.1%;自美進口1641.60億美元,下降6.8%,對美貿易順差3361億美元,減少了16.8%,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則降至10多年來最低。

中美之間貿易相互依存度下降。2018-2022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佔比分別為 21.2%、18%、18.6%、17.8%、16.5%,2023年進一步降至14%左右,與 2018 年對華發動貿易戰之前相比,到2023年下降了7個百分點。具體來看,與生產直接相關的資本品及其零部件(除交運設備)、工業用品降幅更大。

中美各自對外貿易都發生轉移。近年來,美國對華半導體、液化天然氣和煤炭出口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美國製造業“迴流”以及供應鏈“近岸化”“友岸化”使得一些產品進口轉向中國以外地區。同時中國也將部分外國商品採購從美國轉向其他地區。202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墨西哥等經濟體的中間品、資本品出口增長較快,中國與東盟等新興經濟體產業鏈關係更加密切。這些情況表明,中美各自對外貿易都發生了轉移,也說明關稅雖然改變了中美雙邊貿易額,卻並未顯著改變兩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地位。

2024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兩國貿易在45年間增長了200多倍,雙向投資存量超過2600億美元。中美間經濟和貿易深度交融,經貿關係基礎依舊穩固,即使美國有意降低對華依賴,但兩國之間的聯繫是無法切斷的。中國依然是美國在消費以及工業生產領域十分重要的進口來源地,美國也依然是中國高端中間品的重要來源之一,中美仍互為對方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預計2024年,美國大部分行業即將進入補庫存周期,消費電子、傢具和建材、食品及農產品、紡織服裝等商品進口需求或將擴大。同時,中國擴大內需戰略、高水平開放深入推進也將進一步釋放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這些都有利於中美經貿形勢的改善。

近一時期,在中美領導人舊金山會晤的積極推動下,中美各領域各層級溝通互動更加頻繁,前不久中美經濟工作組還舉行第三次會議,這些都對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回暖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當下,中美關係已經處在新的歷史關口,合作是大勢所趨,但也必須承認中美存在矛盾與分歧,關鍵在於怎麼做。雙方需要傾聽彼此,共同尋求解決分歧的辦法。中美需要在重大原則問題上達成共識,更要把共識落實到具體行動上。

首先,當務之急是取消對華加征關稅。前總統特朗普近來宣稱,若他再次當選,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60%或更高的關稅。果真如此,對中美經貿關係無疑是一場災難。高額關稅不僅嚴重影響雙邊經貿關係,也給兩國商品競爭力造成傷害,希望美國政府能夠傾聽中美各界呼聲,尊重世貿組織專家組裁決,儘快取消對華加征關稅。

其次,超越大國競爭框架,構建新的中美競合關係。歷史反覆證明,中美關係相互依存和互惠性是內生的,中美各自的成功對彼此都是機遇。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產業升級帶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高科技產品出口的增長。過去10年間,中國高技術中間品進口年均增速超過15%,中國市場已成為美國跨國公司推動全球創新的“沃土”。中美在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各有所長,加強科技合作合乎民意、順應趨勢。美國在芯片、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出口管制和投資限制,以及實體制裁,無助於其提升產業競爭力,反而會導致雙輸。

最後,共同承擔大國責任,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世界的未來需要中美合作。在可持續發展和環境、能源創新、多邊貿易體系改革、應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挑戰領域,中美應該發揮領導力。同時,中美也應在全球經濟治理和貿易治理方面合作,加強政策協調,共同塑造全球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