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糾偏中歐關係須形塑利益新框架

2023-12-27
640-1.jpg

近期,中歐領導人時隔三年首次舉行線下會晤,給一度偏離軌道的中歐關係重新校正了航向。雙方均同意保持中歐關係戰略穩定,共同應對全球挑戰。面對當前處於巨變中的國際局勢,以及中歐關係起伏波折帶來的嚴峻挑戰,中歐須積極探索雙方關係的新範式,形塑中歐利益格局的新框架。 

在大國博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歐洲是關鍵的第三方,其對華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然而近年來,隨着歐洲一體化遇阻、中美博弈加深,以及中歐經濟實力與政治影響力對比的變化,歐盟對中國全球角色的認知也隨之調整,並催生出對華關係三大新定位:中國是一個歐盟需要找到利益平衡的談判夥伴,一個尋求技術領先的經濟競爭者,一個提倡不同治理模式的體制對手。由此,歐方改變了以往“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的做法,開始從“政經一體”的角度來看待對華關係,歐盟對華政策與中歐關係步入新的轉折期。

當下中歐雙邊關係發展中的一個主要特徵是經貿、科技、安全、人權、價值觀等領域的問題相互交織,如在經貿往來中會融入價值觀因素,在科技交流中心嵌入安全因素等,這使雙邊關係容易因小的局部性分歧發展成為一個較大範圍的摩擦,顯著增加了中歐雙邊關係的複雜性和解決雙邊分歧的難度。歐盟在總體上維持多面性的對華政策定位,即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同時也表現出新的趨勢和動向,比如,對華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化”傾向、“地緣政治化”傾向以及“集體決策”傾向等等。這背後有着比較複雜的原因:

從國際層面看,當前,全球正從以市場競爭主導的國際秩序步入以大國競爭為主導的秩序。市場競爭強調“共贏邏輯”,而大國競爭更多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當今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也越來越成為各國輸出“競爭干預政策”的受害者。

從歐洲層面看,受中美博弈加劇、世紀疫情、烏克蘭危機等因素疊加影響,歐洲“堡壘心態”加劇,產業政策、投資政策和貿易政策愈加保守,“戰略自主”並未形成共識。特別是烏克蘭危機強化了歐盟內部對中俄進行所謂政治“捆綁”的傾向,歐盟率先提出推動“去風險”,加速在多邊出口管制、對外投資限制等議題上推動對華強硬議程落地。

從中國層面看,中國對歐貿易順差的擴大、市場開放不足預期,以及新冠疫情下的供應鏈脆弱性也增強了歐盟對中歐經貿關係前景的擔憂,並使得歐盟對華拋出貿易失衡、市場扭曲、減少關鍵領域戰略依賴等“新三大關切”。

然而,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把對方視為對手,不能因為出現競爭就減少合作,不能因為存在分歧就進行對抗。事實上,中歐關係之所以經得住歷史風雨考驗,主要是植根於廣泛的共同利益。長期以來,中歐互為重要貿易夥伴,雙方產業互補性強,歐盟一直都是中國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同時歐盟市場也需要來自中國的商品和服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歐早已形成強大的經濟共生關係,特別是在機械設備、汽車、化工、精密儀器、電氣機械、金屬及其加工等產業鏈供應鏈領域緊密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和多層次合作的格局。

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積極回應了對方的關心關切。比如,雙方同意加快歐盟農食產品市場准入進程,推動更多優質歐盟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擴大中歐農產品貿易規模。雙方也就歐盟近期推出的國際採購工具、外國補貼審查、碳邊境調節機制等貿易政策深入坦誠交換了看法,中方希望歐方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鼓勵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深化合作,為中歐正常貿易往來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這說明雙方仍願意將深化雙邊經貿合作作為穩定中歐關係的壓艙石,通過妥善管控分歧,擴大雙方利益的交集。

增強戰略互信須從阻力小共識多的領域和議題入手。綠色化數字化是中歐合作的重點領域,中歐可利用彼此優勢,共同推動在可再生能源投資與研發、儲能技術、循環經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加強在碳足跡、碳認證以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等領域的標準規則制定,共同推動綠色經濟創新發展。在數字領域,雙方應以中歐高級別數字對話為契機,打造一系列融合產業發展與規則互鑒的機制性合作框架,深化在人工智能、6G、智能網聯汽車、金融科技、數字貨幣等領域的規則標準合作。而加強多邊主義則是中歐合作重要內容,也是合作的重要方向。比如,雙方在維護多邊主義秩序、推進WTO現代化改革、應對氣候變化與氣候融資、非洲債務減免等問題上依舊有很大合作空間。

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周年。放眼未來,中歐如何攜手打造具有戰略定力的雙邊關係,將是中歐共同面對的挑戰與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