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消除中美「信任赤字」比貿易赤字更緊迫

2019-11-01
w.jpg

相比中美之間的貿易赤字,“信任赤字”是更大的赤字。增強互信的關鍵是理性對話、積極溝通,中美只有建立起制度性對話通道才能避免戰略誤判。

當前,美國對華戰略正處在新的十字路口。近幾年,美國朝野對華態度正經歷建交40年來的集體性反思。反思之一是,認為傳統的通過對華接觸達到對中國進行民主化改造的政策已失敗。反思之二是,認為遏制中國發展反而導致中國不斷發展壯大。在此背景下,“改造論”和“遏制論”都認為現行美國對華政策應該調整。但美國國會中的經濟鷹派和國安鷹派等正形成跨黨派同盟,準備採取更具對抗性的對華手法。然而深入分析,這並非代表所有人的立場,美國各界對華戰略共識似乎正出現一定程度的“間隙”,業界開始重新評估貿易戰後果。

首先,對華認知上的間隙。對華猜疑日盛,雖在美國政策界人士中得到不同程度共鳴,但美國公眾似乎不完全接受這一觀點。例如,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2018年10月進行的調查報告稱:“公眾並不認為中國崛起是一種威脅。只有39%的人表示,中國作為世界強國的發展對美國利益是一個重大威脅。”

其次,對華策略上的間隙。許多與中國有數十年交往經驗的有識之士並不贊同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採取極端主義的“零和做法”,且並不認為中國希望推翻整個全球秩序,以所謂修正主義世界秩序取而代之。這些人士對貿易戰和特朗普痴迷貿易赤字深表遺憾,反對將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和其他西方市場脫鉤的目標。

隨着對華加征關稅的“迴旋鏢效應”進一步顯現,與貿易戰爆發之前相比,美國外貿逆差反而進一步擴大。近期,美國政治學者彼得·哈里斯指出,與中國進行新冷戰是錯誤的,現在從邊緣退回,恢復破裂的雙邊關係還為時不晚。美國國會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拉森表示,在經貿問題上,兩黨對於中國在市場准入、技術轉讓、知識產權等方面的關切是有共識的,分歧在於應對手法。他批評特朗普政府目前的關稅戰策略“不會起作用”,反而讓美國輸華商品承受的關稅是其他國家輸華產品的三到四倍。因此,需要新的、不同的策略。

第三,對華利益上的間隙。當前,影響中美經貿政策的美方力量主要有四類:一是以特朗普為代表的美國行政當局和國會;二是具有較強話語權的各類智庫;三是以企業為代表的美國商界;四是美國民眾。美資企業對維護中美經貿關係發揮着重要作用。挑起貿易戰、加劇貿易糾紛,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國企業的根本利益。

貿易戰持續一年多來,美國政府強硬派聲稱要讓美中經濟“脫鉤”,但美國商界卻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反對意見。根據榮鼎諮詢數據,今年上半年,美資對華投資68億美元,比過去兩年同期均值高出1.5%。中國美國商會5月份的調查顯示,35%在華美企表示,它們正採取“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來應對關稅影響。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美企表示,它們沒有也不打算將業務遷出中國;八成以上受訪美企表示,它們沒有削減或停止對華投資。美國商界已經意識到,中美關係破裂或脫鉤將會對全球產業秩序產生巨大衝擊,因此反對中美“脫鉤”。

歸根結底,在中美之間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分歧管控機制,構建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仍是未來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中美自建交以來已經形成許多對話溝通機制,包括首腦熱線、戰略與經濟對話、軍事熱線、海上軍事安全磋商、中美商貿聯委會等。這些機制特別是戰略對話和軍事交流機制,在關鍵時刻能起到確定共同利益、管控分歧、避免誤判甚至化解危機的重要作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機制有些已經停擺。為有效消除中美之間的“信任赤字”,雙方應以過去幾十年的合作為基石,重啟制度性對話通道,建立新的合作框架,尋找共同利益交匯點,理清長期合作的領域,並在這一框架下解決分歧,唯有如此才能建起新的中美共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