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斯蒂芬·羅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

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2019-09-27
v.jpg

在當前的氣候變化問題上,人們容易對重要的進步跡象視而不見。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通過改變經濟模式、轉變燃料來源、發展新交通體系、擁抱生態友好型城市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全球的領導力範例,值得其他國家深思。然而由於競相在貿易問題上妖魔化中國,西方集體忽視了這一點。

過去12年,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從過度依賴傳統製造業,明顯轉向低碳服務行業。回顧2006年,所謂的GDP第二產業(主要是製造業,同時包括建築業和公用事業生產)佔據中國GDP的48%,而第三產業(服務業)僅佔GDP的42%。到了2018年,比例發生逆轉,第二產業佔GDP的41%,而服務業佔到52%。對於大型經濟體來說,在這麼短的時期內完成如此巨大的結構性轉變,幾乎是史無前例的。

這種轉變並不是偶然的。2007年3月,前總理溫家寶對中國經濟發出著名的警告,即中國經濟越來越“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它引發了對經濟可持續風險的激烈辯論,對中國近期的五年規則和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領導層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已經無法再走上個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以高增長率開局所時實行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老路。

在進行這種急劇結構轉型的同時,中國積極改變其能源消費結構,從高碳,轉向了石油、天然氣、水電和可再生能源。雖然煤炭在2018年仍佔中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的58%,是世界其他地區平均18%的三倍多,但比起2006年的74%已經有了大幅下降,當時是溫家寶提出“四不”,從而首次引起人們認真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前一年。

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在擁抱風能、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能等非碳可再生能源方面已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18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消費比美國多38%,是德國的三倍。儘管可再生能源仍只佔中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的4%,但在過去五年里每年都以25%的速度增長(2018年增長了29%)。如果中國繼續這樣下去,那麼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就會佔到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這將是朝更清潔、更低碳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突破。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第三個關鍵組成部分,是交通模式的飛速轉變。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有增長最快的地鐵系統,並且在各國競相發展電動車的努力中一馬當先。據世界銀行預計,到明年,中國的高鐵里程將突破3萬公里(18641英里),而2017年為2.5萬多公里。預計未來幾年還會增加更多。這種節能的遠途連通模式,與上世紀50、60年代創造美國州際公路系統的高碳交通網絡形成了鮮明對照。

最後,對於任何可持續發展挑戰來說,城市環境都是至關重要的,而這一點在中國尤其重要,因為它的快速城市化還將延續30年左右。到2050年,中國城鎮人口的比例有可能從目前接近60%上升到80%。沒錯,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大城市的道路非常擁堵,但中國正在着手解決這個問題,據說它已經擁有世界12個裡程最長地鐵網絡中的7個。此外,中國的電動車市場也讓其他國家相形見絀,2017年電動車銷量超過50萬輛,而美國和歐洲只有不到20萬輛。預計未來十年中國電動車的領先地位還會明顯擴大

中國突出的地方還在於,它致力於新的生態城市模式,其特點是使用低能耗建築材料、輕型大眾交通,並精心規劃城市地區的“綠色空間”。北京以南被規劃為“副中心”的雄安新區,在這一方面尤為值得關注,同樣的還有已有的中新(加坡)天津生態城,以及海南省最近宣布的全部改換清潔能源車的計劃。根據最近的一項估計,中國目前已經計劃建設250多個生態城市。作為城市化的後來者,中國有機會指望新的城市規劃模式與能源效率,而這是那些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望塵莫及的。

這一切足夠對中國和地球產生什麼影響嗎?好消息是,儘管仍處在較高水平,但中國在全球碳排放中所佔的比例已經趨於穩定。從2001年到2011年,中國在全球碳排放的佔比翻了一番,從14%上升到28%,但之後沒有進一步增長。雖然2018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確實增長了2.2%,但仍低於美國(2.6%)、俄羅斯(4.2%)和印度(7.0%),不過還遠不如歐洲和日本的分別下降1.6%和2%。

對於被認為已經處在危機中的地球來說,中國的好消息或許還不夠好。一方面,碳排放增長勢頭已經受到遏制,並趨於平穩;另一方面,實現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最初規定的20%減排目標,已經遙不可及。儘管如此,通過從高能耗製造業向低能耗服務業轉變,擁抱電動車、高鐵和生態友好型城市,並極有可能保持住這一趨勢,中國正在為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設定一個高標準。

雖然貿易戰至關緊要,但中國正在贏得更重要的可持續發展之戰。值得稱道的是,中國專註於這場戰鬥,是在它的人均產出只及所謂發達經濟體1/3多一點的時候。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已經做出了有意識的選擇,把經濟增長的重點從數量轉向質量。

其他國家又當如何做呢?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Sustainabi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