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美國應與中國合作援助非洲

2018-11-07
a.jpg
總統西里爾·拉馬福薩接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習近平主席對南非進行國事訪問。

據“美國之音”10月22日報道,特朗普政府不久將出台對非洲新戰略,按美國國務院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蒂伯·納吉的說法,新戰略將側重在非洲大陸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比中國更能為非洲帶去繁榮和實惠。本來,美國願意幫助非洲是好事一樁,但納吉的後半句話,再加上國務卿蓬佩奧日前揚言美國要在非洲去中國影響力,讓非洲走“美國模式”,讓人不能不說,美國若真想幫非洲,必須端正立場,改掉三個壞毛病。

第一,應擯棄輕視和鄙視非洲的言行。美國的對非政策有很深的國際風雲變幻的烙印。冷戰時,非洲曾是美國跟蘇聯爭霸的重要戰場。上世紀60年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美蘇爭相同剛獨立的非洲國家建交,美國對非援助隨之加大,援助額占其對外援助總額的比重由50年代的1%上升至10%。

冷戰結束後,非洲在美國的戰略棋盤上變得無足輕重。最近的幾位美國總統一個比一個忽視非洲。小布殊總統還搞過一個出資數十億美元的“美國總統艾滋病緊急援助計劃”,動靜不小。奧巴馬雖有非洲血統,在任時五次訪非,但對非洲沒有實質性幫助,被批“輸掉了非洲”。特朗普更變本加厲,一上台就宣布每年削減30億美元的對外援助,非洲自然首當其衝。

美國不重視非洲的一個重要標識是,美非貿易逐年萎縮。以2013年的貿易額為例,中非為2000億美元,美非只有約600億美元,甚至低於印非700億美元。

這些年,美國對非洲的投資約佔美國對外總投資的1%,而且多在石油、礦產等領域,很少投資基礎設施,認為搞基建工程不賺錢,還危險。現在美國要出台對非新戰略,政治考量和實用主義顯而易見。不管怎樣說,要是不改鄙視非洲國家的心態,所謂給非洲“帶去繁榮和實惠”的大話,將是一句空話。

第二,應改變將“美國模式”強加給非洲、經濟援助附加政治條件的行為。對非洲經濟援助附加條件是美國的一貫作法。例如,2006年美國國際開發署發表《非洲戰略性框架》,明確提出援非三原則:人道主義需求、對外政策利益和非洲國家的承諾及其改革進程。有評論據此分析認為,這意味着美國更加重視受援國的國內政治指標,把經濟援助非洲與推廣民主,以及按美國意願促進非洲改革聯繫起來。早就有分析指出,美國給非洲提出的發展模式實際上是“華盛頓共識”,即政治民主、經濟私有化以及政府減少干預。有的評論曾這樣剖析形成“美國模式”的三個核心原動力:政治驅動經濟,經濟驅動軍事,軍事驅動政治,無限循環,最終形成世界格局的依賴模式。人們當然不希望美國的對非新戰略是新瓶裝舊酒,重複老套路。

非洲國家同美國國情截然不同,非洲國家之間情況也千差萬別,有些措施在美國行之有效,在非洲未必奏效,還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如果美國硬要在非洲推行“美國模式”,按一個方子抓藥,人們擔心會破壞非洲近年來比較好的發展勢頭,擾亂非洲正常的發展進程。倘如此,這對非洲是憂不是喜,是禍不是福。對非洲來說,最有效的援助應當是不附加任何條件,不橫加干預,符合非洲當前需要和有利於其長遠發展。

第三,應改掉污名中國、離間中非關係的不光彩行為。圍繞中非關係,美國生產了許多誣陷中國的大帽子,什麼“新殖民主義”、“掠奪資源”、“債務陷阱”等等,意在敗壞中國聲譽,離間中非關係,消減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因為太違背事實,美國的上述論調不僅在非洲遭受批駁,在西方也受到質疑。世界銀行、布魯金斯學會、皮尤研究中心等機構經過長時間大範圍的調研,得出如下論點:中國的投資約佔非洲直接投資存量的3%,沒有比西方在這一領域的投資更多;中國在非洲投資不局限於資源領域,服務業和製造業投資與日俱增;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投資的多重社會效應;超七成非洲受訪者對中國投資表示滿意。以上幾點明顯是對所謂“掠奪資源”和“債務陷阱”等論調的否定。若真想在非洲有所作為,美國當局就該對中非關係有客觀認識。過去幾十年,從支援非洲民族獨立到發展國民經濟,中國始終不渝地同非洲國家站在一起,休戚與共,歷經風雨,友誼根深蒂固,被非洲譽為“全天候的朋友”。在非洲有這樣的說法:誰想敗壞中國的聲譽,只會敗壞自已的聲譽;誰在中非挑撥離間,只會失去非洲人的信任。美國應該把這些話視為有益的警示,不要當成耳旁風。

有美國媒體還製造輿論,鼓吹非洲要發展必須離開中國。這類狠話聽聽可以,美國政府可不能當真。中國幫助非洲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包括5000多公里的鐵路,長度相仿的公路,十幾個港口,十多個機場……有人斷言,美國想在非洲一展身手,少不了要搭中國的便車。這顯然不是調侃,而會是事實。

非洲渴望發展,需要多方位的外援,對中美兩大經濟體尤其寄予厚望,因此特別希望美國放棄對抗意識,跟中國優勢互補,在非洲大陸進行某種程度的合作,不辜負非洲廣大民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