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現代開放金融體系?

2016-01-20

如何構建一個現代、高效、開放的金融體系是決定“十三五”時期以及中國經濟未來改革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

中國擁有龐大的金融資產存量,然而總體看來,由於受金融基礎薄弱的制約以及金融制度的不健全、資本市場不規範和金融機構部門效率低下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金融體系國際化和一體化的發展在短期內滯後於整個市場體系的改革。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不高,資金運用的損失率、呆壞賬率高,這不僅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也產生了大量閑置資產和沉澱資產。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金融部門對實體部門明顯產生“擠出效應”。2011年以來,不斷攀升的社會融資總量和表外融資與債券融資的大幅增長,與持續下行的經濟增速和宏觀經濟產出形成了極大反差與背離。但是,釋放出來的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和虛擬經濟內循環,反映實體經濟的工業生產、製造業投資以及商業流通數據依舊十分疲弱。

另一方面,債務比率上升、銀行隱性不良資產風險集聚升高。根據近期銀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15第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到11836億元,不良率達到1.59%。預計第四季度不良貸款餘額達到12637.82億元,不良貸款率1.67%,2016年第四季度不良貸款率達到1.94%。

特別是2015年以來,貨幣乘數與經濟產出呈現出明顯背離的情況。貨幣乘數有所上升,但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主要是因為政府為穩定債務和資產價格,信用創造由外轉內不斷深入,但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貨幣乘數的回升更多是為了對債務壓力的緩衝,而非真正流向實體經濟。

因此,金融如何真正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依然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很長時期內面臨的重大難題。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體系,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避免金融經濟偏離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實現金融體系建設的目標從資金籌集型向資源優化配置型轉變。要通過宏觀調控審慎控制金融系統順周期性、控制信用的擴張速度,避免走向過度負債型經濟。

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十三五”時期着力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除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體制機制,還應突出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發展綠色金融體系,推進普惠金融戰略的重點。要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驅動型發展,當前亟待建立起有別於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體系,轉向更加有利於經濟升級、更有利於產業自主創新的現代金融體系。這類金融體系應該作為國家的戰略投資體系,通過運用政府財政投入、企業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創業風險投資、銀行信貸投入、資本市場融資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為中國經濟實現升級版提供系統性的金融支持。

與此同時,中國把推動“金融雙向開放”作為“十三五”時期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目標,而這也是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中國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未來五年,國際國內金融環境更加錯綜複雜,中國仍面臨著金融資產配置效率低下、全球金融中心與全球製造業中心在國際分工與利益分配中存在嚴重失衡等問題的挑戰。

在全球市場充分競爭下,在資本、勞動要素投入過程中形成的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將使要素邊際收益不斷增加,從而促進開放型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但這需要金融業發揮優化資源配置功能,提升體系運行效率。因此,中國必須實施審慎、有序的漸進式金融開放和金融國際化發展戰略,促進金融/資本要素的跨國流動和市場化配置,破除制約金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使之加快向市場配置性金融轉變。

2014年,中國已經成為凈資本輸出國,對外直接投資從2010年的增長690億美元擴張到2014年的1160億美元。特別是隨着“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重大戰略實施,未來私人對外直接投資(ODI)將持續快於外商直接投資(FDI)。這也決定了宏觀必須積極調整儲備資產配置結構,以“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略為契機,着力構建有效運轉輻射全球的投資交易與支付清算體系、信用評級體系與金融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中國金融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