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已持續好幾年,如今中東局勢又陷入動蕩,以色列和哈馬斯的直接衝突導致整個地區出現戰火四起的危險。筆者認為,不管是俄烏還是巴以,衝突的原因之一是與各國或各方勢力為了維護或尋求自身的“安全”相關聯的。俄羅斯面臨北約東擴的趨勢,導致自身安全受到嚴重挑戰,迫使其先發制人對烏克蘭實施了軍事打擊;巴以問題由來已久,其中的歷史和癥結錯綜複雜,本次衝突的發生是以色列無法再忍受哈馬斯的騷擾,對其展開了報復性還擊,以致危害本地區的和平穩定。
一、尋求安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之一
對安全的渴望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目標和需求,然而“安全困境”古已有之。“安全困境”簡言之就是一方為實現自身安全所採取的行動到頭來使自身更不安全,現實與期望背道而馳。俄烏衝突使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使俄羅斯直接與北約接壤;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則導致11萬人傷亡,包括1萬多名兒童死亡,並和伊朗等國發生直接衝突。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歷史只不過是新人重複古老錯誤的過程”。作為參天地之化育的人類,難道無法破除“安全困境”施加在人類身上的魔咒嗎?難道人類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歷史的悲劇重演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應該可以從東方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經驗。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表示人類要想解決衝突和戰爭,需藉助中國傳統文化。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表示人類要生存下去,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二、反躬自省是東方文化的智慧
熟悉儒家思想的人都知道反躬自省的重要性,在《論語》里有“吾日三省吾身”。這不單單是針對普通人修養身心來說的,也是對各國政府特別是領導人而言的。
首先,各個政府或者一方勢力,如果能夠先從自身的政策、所言所行開始檢討,或許可以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和困擾。
其次,孔子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俄烏在文化信仰上是同源的,聖經上提到弟兄彼此之間要相親相愛,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都告誡人們要善待自己的鄰居,而如今的現狀則恰恰相反。
再次,反躬自省也要從人性這一根本上做檢討。美國政治學者漢斯·摩根索提出的現實主義原則之一便是“政治根植於人性”。至於何謂人性,各家眾說紛紜。有的說人性本善、有的則說人性本惡、也有的說人性無善無惡。在對人性的探究上,唯識學的分析是深刻和富有見地的。
所謂唯識學,是大乘佛學的重要理論派別之一,它把一切法分為五種: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而在心所有法中,善法有十一種,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同時存在貪、嗔、痴、慢、疑和不正見六個根本煩惱和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和散亂)。
唯識學對人性的剖析旨在讓人真正認識和了解自己,看清和體察到以上種種煩惱對自己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做出的決策是出於理性,然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舉例而言,以色列不顧國際社會的強力呼籲,造成平民的大量死傷,其理由則是為了對哈馬斯進行報復,而此報復行為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這難道沒有忿心、恨心、惱心、嗔心、無慚無愧在其中起作用?在國際關係很多情境中都能反覆聽到互信、建設信任措施等詞,這不就是疑心和不信的體現嗎?歸根到底,決策是由人做出的,而人時常受自己情緒的影響。唯識學認為人的六個根本煩惱及其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就是情緒,因此該理論的歸結就是期望人能轉識成智,只有擁有了智慧才能處理好個人、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各種事務。
總而言之,應對地區衝突,如各方決策者能反躬自省,切實考量真正的國家利益、踐行本民族聖賢的教言、突破人性中含藏的各種煩惱,通過有理、有禮的方式,協調各方關係、照顧彼此關切,最終使各方在心理上都感到安全,才能掙脫“安全困境”給人類帶來的困擾,和平、穩定的國際安全環境才能早日到來。
人類歷史,不應再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翻開一頁,無非是欺騙、掠奪和屠殺”。各國應一致努力把整個世界提升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廣大圓融和諧境域,這不是烏托邦和空想主義,只要一道努力往這一方向前進,人類的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作者:朱仕誠,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