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來稿選登 > 正文

李若谷:中美關係發生了實質性變化

李若谷   2019-01-21

中美關係的複雜性是我們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從2010年到現在歷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我都看了一遍,我的判斷是中美關係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國內對中美關係的認知不一致

2018年以來,我在《經濟導刊》上發表了兩篇文章。第一篇是《沒有貼上敵人標籤的敵人》,第二篇是《不只是貿易戰》。我們與美國打經濟戰、金融戰、輿論戰、科技戰、留學生戰、體育戰、文化戰都有可能。

一直到2018年6月、7月甚至9月底,國內的輿論界還不相信中美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還有的領導不相信性質會轉變。我舉一個例子,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寫了一篇文章,認為中美關係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為什麼?他說接觸和遏制一直是美國的對華政策,現在接觸和遏制這個政策並沒有發生變化,因此中美關係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如果原來接觸是80%,遏制是20%;現在遏制是80%,接觸是20%,怎麼會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呢?這就是從量變到質變。對事物本質的變化看不清楚,或採取不承認的態度,這種認知將產生誤導。

我看了十幾篇美國人的文章,他們都認為中美貿易戰肯定要打下去的。我們到現在是不是相信這個貿易戰會持久打下去?可能仍然有人不相信,或是認為會停在某一個時點上。比方說,當美國對我向美出口500億美元商品加稅政策出台時,有人就說針對2000億的加稅措施恐怕不會出來吧;2000億出來以後,又說2670億可能不會出來。而美國人的認識卻比較一致:只要中國不發生變化,針對全部5000多億美元出口的加稅措施一定會出台。

中美之爭是道路之爭

有些觀點認為,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是因為中美實力對比發生變化、美國對中國的發展表示焦慮,於是開始改變對華政策。我不大同意這個觀點,或說我認為此觀點不夠全面。比較一下中美實力,無論是在哪一個方面,我們都和美國相去甚遠,尤其是經濟、科技、軍事這三個硬實力,我們與美國的距離還很遠。美國並不是因擔心中國馬上就要趕超它才挑戰中國,在軍事上挑戰的同時,在經濟上施加壓力。

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產生不安的原因是中國的發展方式,甚至有的時候發展速度都不是它最主要的關注點。如果我們按照美國認為“合理”的方式去發展,也許我們發展快點兒它也不在乎,因為它認為可以跟我們競爭。現在美國認為我們的發展方式,即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也好,黨和政府起主導作用也好,違反了它所謂的“規則”,它很難與之競爭。因此美國打擊的是我們的增長方式。進一步看,中美之間的爭論是道路之爭,這是問題的本質。如果我們還說美國打貿易戰是因為中國的實力變化了,那就片面了。中美關係已不可能回到過去四十年的情況。

換句話說,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是利用了美國或者西方主導的國際市場和國際分工體系,但是我們並沒有按照美國所主張的“市場規則”行事,因此就要打壓我們,迫使我們去改變。如果想繼續享受美國市場和國際市場分工的“好處”,那就要按照美國的“規矩”來辦事。否則這個市場將對中國關閉。

我們現在國內的輿論,報紙上、電視上宣傳的是什麼呢?說美國大多數企業都反對加稅。這個說法沒錯,因為它制裁到了在華美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的頭上,因為在中國的中外合資企業向美國的出口量,遠遠大於中國的國有和民營企業,這是客觀存在的。但卻忽略了也正是這些企業向美國政府告狀,說你必須讓中國公平地對待我們,我們現在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這一點卻沒人說明。

我們也沒有告訴大家,美國是認真對貿易戰的損害進行過評估的,它的政策出台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這一項政策出台,美國會受到多少損失,中國會受到多少損失,它經過了認真的評估。一個經濟學家對我講,美方內部有討論,認為他們的損害是可以控制的。他們計算,中國的損失將是美國的8倍。我們現在對我們可能在對美貿易戰中會受到的損失估計過低。而美國是經過損害評估,願意承受這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代價,是下了這個決心的。美國經濟界會有反對的聲音,確實美國很多產業鏈都在中國,但是美國是會堅持這個做法的,因為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壓中國改變。它對貿易進口加稅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減少貿易逆差,其實美國並不在乎這個貿易逆差,只有產生逆差,美元才出得去。如果都是順差,美元就出不去了,美元還怎麼佔領世界?所以它的政策出台針對的並不完全是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

我認為美國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將產業鏈擠出中國。現在產業鏈已經開始移出中國,東南亞國家完全可以接收,這些國家都在產業鏈的中低端,而且東南亞的勞動力成本更低。無論將來中美談判結果如何,產業鏈的轉移都難以避免。因為投資者會考慮把產業放在一個目前全球最大市場的對手家裡,未來的市場安全、穩定的不確定性太大,因此肯定要考慮至少是部分地轉移。不轉移的部分主要是為了中國國內的市場。第二就是要遏制中國沿着現在這條道路發展,逼迫中國採納美國認可的市場經濟制度。這就是制度之爭,道路之爭,不會輕易結束。

現在,國內對我們在貿易戰中將要受到的損失的評估過於樂觀。有人計算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速的0.4%-0.5%,我不知道這是怎麼算出來的,我猜想是把對美的5000多億出口乘上6點幾的匯率就是3萬多億人民幣,這佔中國GDP的0.4%到0.5%。有一個民企老總跟我講,在福州,一個外資企業來投資建觸摸屏工廠,準備出口到美國。他已經投了一部分資金,但他看貿易戰一打,就撤資了。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將來還會發生。

因此,在估算損失的時候,不能只說那5000多億美元沒了,因為這5000多億連着中國和東盟5300多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和韓國3000多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和日本2000多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以及其他一些地區的貿易合起來不只10000萬多億美元。其中很多是進口的原料、零部件或者中間產品,加工以後再出口。比方說,我們出口到日本、美國的服裝,有不少是我們先進口面料,做了服裝再出口。如果對美出口的5000多億沒有了,那麼很多進口也就沒有了。這是交叉貿易,它影響的不止是5000多億美元。當然我們也沒賺到這5000多億出口應該賺到的錢。因為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投資者以及進口商、分銷商都從中賺了錢。這5000多億美元的損失對就業、對社會的穩定、對很多家庭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在估計損害時除了直接的損失,間接的損失也要包括進去,盡量更全面些,這樣的評估才對決策有用。

中美雙方的喊話不在一個維度上

中國發表的白皮書非常詳細地用數字說明了問題,而且最後也表明了中方的立場,這很有必要,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明確的立場和觀點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也感到,中美雙方沒有在一個維度上講話。中國希望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說明問題。美國不了解這些道理嗎?它一清二楚,它不是因為不懂這些道理才跟你糾纏的,它的爭鬥不在這個維度上。中國指出在中美貿易中美國受益更大,實際上美國全都知道這些事實。

我們講,技術轉移雙方都是自願的,雙方是簽了協議的。但是我們沒有談我們的市場換技術,市場換技術算不算強迫技術轉移?按照美國的理論,我這個東西優秀、比較好,應該直接進入市場,不應該有一個門檻。自由競爭嘛,我的東西好就應該能進入你的市場,為什麼還要市場換技術?我們說我讓了市場,就應獲得技術。我們現在用比較利益學說解釋國際貿易,我們之所以能進入美國市場,因為我們東西又便宜又好。它也談比較利益學說,說我的技術比較利益比你的高,所以我應能進入你的市場,而不應該用技術換。我們的維度不一樣,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回應。例如我們應提出美國技術市場不開放也是產生問題的原因之一。

建議大家重溫毛主席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篇文章,毛主席在文章中講了戰略退卻,他講不會戰略退卻的人,也就不會戰略進攻。毛主席專門講了五次反圍剿的教訓,當時我們是弱者,弱者和強者打仗必須有退卻,正面硬拼是不行的。因而我主張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讓步並非是投降,而是為了贏得主動。在中美經貿爭端中針尖對麥芒,我不認為是適用的。你要有一定的戰略思維,有一定的安排,集中力量維護好這個市場,從而發展自己。我們要埋頭苦幹,卧薪嘗膽,努力發展自己,不要有一點成績就吹牛。

我們一定要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認識路線,做好戰略上的安排,為了未來能夠超越。要是現在硬拼把市場丟失了,那是很成問題的。另外,不要幻想這場鬥爭會短期內結束,或者只會限於經貿領域。總之,我們要認清中美關係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在這個認識下如何發展未來的中美關係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 本文根據李若谷在2018年9月27日“中美戰略博弈走勢研判及應對”研討會上的發言摘編。

× 李若谷,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行長。

來源:經濟導刊 www.jingjidaokan.com

投稿說明
  中美聚焦中文網是全球中文讀者了解和探討中美關係的一個平台,圍繞中美熱點話題,網站發佈多方觀點,幫助讀者客觀、理性和全面地了解和思考中美關係。
  歡迎讀者投稿,我們將擇優發佈在《來稿選登》欄目。作者對所投稿件的內容、事實和版權負全部責任。
  投稿郵箱 editor@chinausfoc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