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肖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學博士

「灰色地帶」的戰爭與國家間政治

2023-04-13

國際體系的長期失衡必然導致體系內國家要求權力重新分配。國際體系內的主宰大國往往會尋找更多的資源或者減少國際義務(不削弱其霸權地位),保持其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而國際體系內地位下降且有一定軍事實力的國家,往往會選擇發動戰爭應對失衡的國際體系,塑造自己的地位。因此,為地位而戰的屬於體系戰爭,並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和地理空間里。

俄烏戰爭是發生在“灰色地帶”的體系戰爭

烏克蘭問題是冷戰後俄羅斯與美歐矛盾的焦點之一。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對恢復大國地位前景的悲觀,越來越多的俄羅斯政治精英認為與烏克蘭分道揚鑣是歷史錯誤,是對俄羅斯的威脅。而失去對烏克蘭的控制,並讓其成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是對俄羅斯國際聲望的重大打擊。在烏克蘭社會內部也因國家發展方向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西部和部分中部地區的烏克蘭人普遍支持與歐洲融合,而東部俄語區的烏克蘭人則支持與俄羅斯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在大國博弈下,烏克蘭東部逐步形成了“灰色地帶”,即競爭對手之間選擇使用間接、非軍事和準軍事工具的地帶。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發生後,位於烏克蘭的“灰色地帶”便升級為戰場,最終引發了俄烏戰爭。

戰爭導致國際格局變革

戰爭是測定國際體系中大國地位轉變的晴雨表。自俄羅斯國家實力下降並與外部世界展開鬥爭以來,“灰色地帶”便沿波羅的海到黑海而形成,這是俄羅斯、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美國及其歐洲盟國三方博弈的結果。在博弈中,歐洲與美國的跨大西洋關係逐漸成為影響國際格局的關鍵變量。在俄烏戰爭爆發前,跨大西洋關係內部存在結構性問題。諸如,歐洲人雖不擔心美國霸權,但是認為對美國依附越強,歐洲人就會失去對全球性事務發展方向的控制。而俄羅斯利用跨大西洋關係中的問題,與美歐在“灰色地帶”的博弈中屢屢得手。諸如,支持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的獨立、發動俄格戰爭、吞併克里米亞。在俄烏戰爭後,歐洲人對外政策發生了轉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跨大西洋關係愈加緊密,加強了與美國在安全和能源上的合作;強化了北約、G7等組織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協調機制;積极參加由美國主導的烏克蘭防務聯絡小組;二是歐洲內部高度團結;歐盟首次將致命武器運往境外、發起10輪對俄羅斯的制裁等。

國際格局因歐洲人立場的變化而變化。國際體系中的“多強”從保持一定戰略自主的狀態轉向了陣營化。特別是緊密的跨大西洋關係讓“一超與西歐強國”協調了對外立場,並改變了國際格局中的力量對比。針對國際格局的變化,俄羅斯不斷調整各個層級的戰略來對沖變化。諸如,深化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擴大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拉攏更多的南半球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存在反西方情緒和保持中立的態度)。若國際體系壓力繼續增大,俄羅斯將想方設法說服中國推動多邊機制演化成制衡國際格局變化的工具,包括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俄羅斯主導的 “歐亞經濟聯盟”。

國際格局變化中的國家間政治

國際格局的變化要求國家適應變化來保護自己,適應變化能力差的國家將會被適應能力強的國家取代。在不斷提高自身實力的前提下,國家需要靈活的運用外交工具,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儘管緊密的跨大西洋關係使國際格局發生了變化,但歐洲對中國的認識不會向美國一邊倒。因為歐洲會意識到,如果把中國完全推向俄羅斯,那麼只會讓歐洲安全秩序變得更加複雜,而美國對歐洲安全的影響力會更大。

對中國而言,中俄關係已經成為平衡國際體系壓力的工具。但中國需要做的是,不僅會對工具加槓桿,更要能降槓桿。因為戰時俄羅斯的外交會更加務實,不會被中俄關係束縛。從國家間政治的運行規律來看,任何國家都不能決定或者期望戰爭的後果,而置身於戰爭之外才有可能獲取最佳收益,因為失利的一方將不得不面對國際體系的反作用,分擔或者全部承擔戰爭失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