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白乙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前所長

世界形成兩大陣營了嗎?

2022-07-15
nato.jpg

有人問:世界格局當中形成兩大陣營了嗎?這是一個未雨綢繆的深刻發問,引發了我的思考。

在我看來,俄烏衝突對地緣政治和全球安全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特別是給北約再次注入強心針,使其在增兵擴容、前沿部署和對外勾連等幾個方面取得此前不可想像的重大進展。更重要的是,現在歐洲已經形成相當廣泛的仇俄、制俄的“政治正確”,跨大西洋合作高調回歸,連東亞的幾個美國盟友也首次在北約峰會上露面。布魯塞爾的那張“全家福”照片,傳遞出西方各國“歃血為盟”的強烈信息,世界確實面臨著分裂、對抗持續加劇的巨大風險。

然而,世界變了,不會回到冷戰的歷史當中去。

理由一,1946年成立聯合國的時候,它僅有51個成員,今天則多達193個。“國際社會”已不再由少數國家構成,北約背後的發達國家、白人世界只能代表當今人類的少數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在相當大的意義上足以抵消西方國家對世界的合法代表性,成為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

理由二,冷戰結束後30多年的全球化進程,不僅在世界各地造就了人類對生產關係、國際關係乃至與自然資源和地球生態關係相互依存、共生共衰的高度認知,而且進一步確定了“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演進方向。相應於此,“熱戰”“冷戰”(還有人提出“溫戰”)都不符合多數國家、民族的願望,它們對於任何形式的分裂、對抗是不贊成的。西方若非要把戰爭、動亂強加給它們,也必然會在其頑強反抗之下落敗。北約在阿富汗的遭遇就是近在眼前的教訓。

理由三,世界上矛盾多的很,西方內部的治理難題也不少,而且相當艱巨。超越俄烏衝突帶來的紛爭必將是包括西方民眾在內的世界人民的普遍訴求,而發動以意識形態和身份政治為由的新冷戰只會滿足少數獲益者,最終必然“失道寡助”。

一個陣營滿血復活了,而是否存在另一個陣營呢?這是問題的根本。在西方人眼裡,中俄作為兩大制度異類和核大國,並且結成“合作無上限”的戰略協作夥伴,且中國對俄烏衝突採取的是“有原則的中立”態度,這些都是存在“對立陣營”的實證。可它們大錯特錯了,原因是:

第一,中國官方一再對中俄關係和關於俄烏衝突的立場做出說明,說到底,中國的政策是根據自身國家利益和外部事務複雜的經緯、是非曲直來決定的。在對北約這個冷戰工具問題上,中國一直明確反對並抱有警惕。同時,中國對西方在包括烏克蘭在內的世界多地煽動“顏色革命”,禍害地區穩定和人民安康也採取堅定的批評態度。因此,中俄在許多國際重大安全問題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場,在聯合國等多邊外交場合也相互配合和支持,但這並不等於中俄再度結盟。

第二,中俄兩國在歷史上曾經結盟,雙方對於結盟留下的沉痛教訓都有深刻認識,兩國領導人就此做過的結論為後來中俄關係發展起到了定性、定向的作用。中國是各大國中歷史最長的,歷史經驗也相對最多。中國人總是說“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意思就是要更多地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這也是中國對俄政策超越結盟,行穩致遠的基本出發點。

第三,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重要的多極力量之一,我們一方面不會因反華勢力的氣勢洶洶而失去戰略定力,另一方面也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重大責任。

在當下,中國的確是決定“兩個陣營”能否成形的關鍵角色。習近平主席常講我們要“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並在去年和今年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這實際上就是代表國家為失去動能的全球化和失去穩定的國際秩序注入信心和能量。去年9月以來,有100多個國家以及聯合國等國際多邊組織支持全球發展倡議,近60個國家加入中方在聯合國平台成立的“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由此而言,中國不致於再次踏入“新冷戰”濁流,只是剩下美國及其追隨者們“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