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特朗普式反恐的困境

2019-11-15

10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伊斯蘭國”組織頭目巴格達迪已被正式擊斃,並將此視為美國反恐戰爭的一大勝利。而此前一天得克薩斯州格林維爾附近發生的槍擊案中,至少2人死亡,14人受傷。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的統計表明,截至10月27日,今年以來美國境內已發生大規模槍擊案件345起,其中不乏許多持槍恐怖襲擊案,約32093人在槍擊中喪生。對比之下,這不能說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近年來,“伊斯蘭國”組織已經取代“基地”組織成為全球跨國聖戰運動的新旗手,巴格達迪則是該組織的最高指揮者和精神領袖。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擊斃巴格達迪都可算得上是近年來反恐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成就。但是,這一作用不能無限誇大。其一,巴格達迪被擊斃一事還需要更進一步被證實。事實上,早在2017年已經有傳言說他在摩蘇爾之戰中被擊斃。其二,對於日趨鬆散化的“伊斯蘭國”跨國網絡而言,即便巴格達迪真的已死,也不意味着“伊斯蘭國”組織會停止在全球範圍內擴散的步伐。其三,當前國際社會正面臨新一波跨國聖戰運動,這一勢頭同樣不會因為“伊斯蘭國”或巴格達迪的存在與否而停止。在一個恐怖主義肆虐的世界,美國又何以能獨善其身呢?

“911”事件以來,由於美國本土的反恐防範空前加強,外來恐怖分子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能力已大大下降。“土生土長”的恐怖分子正成為美國本土面臨的最大恐怖威脅。布魯斯·霍夫曼等專家在2010年即已指出,“911”後參加極端暴恐組織的美國公民數量有所增加,美國公民在恐怖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也在上升。喬治·華盛頓大學與海牙國際反恐中心2017年聯合發表的一份研究也表明,2014年以來,在歐美國家發動襲擊的恐怖分子絕大多數為所在國公民。

特朗普反恐政策的核心要義在於“美國優先”。於是,他才會尋求在全球反恐戰場上不計後果地撤出軍隊,以收縮反恐戰線、節約資源。在國內,特朗普也採取了一些比較激進的做法,比如當政之初就推出了備具爭議的“禁穆令”。與此同時,特朗普還屢屢發表一些赤裸裸的激進種族主義言論。今年7月,他在攻擊非裔民主黨眾議員卡明斯和其他四位民主黨少數族裔女議員時都毫無顧忌地使用了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語言,《紐約時報》稱其“將赤裸裸的種族主義帶回白宮”,眾議院則破天荒地通過了一項譴責現任總統為“種族主義者”的決議。

凡此種種,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的美國優良政治傳統,更是對立國以來美國社會多元、寬容文化氛圍的嚴重破壞,它喚醒甚至刺激了美國內部的種族主義仇恨和對立。於是,一方面我們看到特朗普總統不斷在社交媒體上大肆炫耀他領導下的種種反恐成就和舉措;另一方面,美國內部的極端種族仇恨、反猶主義、暴力槍擊案等卻持續攀升。美國猶太人委員會(AJC)近期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88%)美國猶太人認為反猶主義在美國是一個問題,84%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五年美國境內的反猶主義出現了上升勢頭。

簡言之,擊斃巴格達迪或許可以成為特朗普未來參加競選的重要政治籌碼,但這並不能掩蓋美國境內種族主義仇恨和恐怖活動正在持續增加的事實。這樣的反恐政策不僅會吞噬“911”以來美國在反恐戰爭中取得的有限成績,還會把美國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安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