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相秒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如何看待英國擴大在南海的軍事存在

2019-01-18
a.jpg
2018年8月7日,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在五角大樓迎接英國國防部長加文·威廉姆森。

2019年第一天,英國國防大臣威廉姆森表示將在新加坡和汶萊新增兩個軍事基地。國際社會對此眾說紛紜,不少媒體和分析人士稱,英此舉意在制衡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動,但也有人質疑其尚無能力實現這一計劃。

客觀來講,英國有意願也有基礎擴大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在戰略層面,英國保守黨上台後提出了成為“全球英國”(Global Britain)的新目標,擴大在東南亞在內的全球各個地區的軍事存在成為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內容。從戰術層面看,2014年開始,在日本和美國的推動下,英國就在G7聲明中表達對南海航行自由形勢的擔憂和關切。2018年6月,威廉姆森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首次釋放有意派遣軍艦開展南海航行自由行動的信號。2018年9月,英國正式將這一計劃付諸實踐,派遣“海神之子”號兩棲船塢登陸艦進入中國西沙群島領海。因此,不論是在戰略層面,還是戰術層面,英國都有明確而足夠的政治意願擴大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

國際上很多分析人士對英國是否有足夠軍費預算施行這一政策表示懷疑,但就目前而言,英國在東南亞增加兩個軍事基地、提升軍事活動有着非常牢固的基礎。英國不僅已經在汶萊和新加坡擁有兩個訓練和後勤補給站點,而且還有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澳大利亞的“五國聯防協議”作為基礎,以及美國在背後的協助。即使在軍費開支層面,作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英國2017年國防預算佔GDP的1.8%,遠低於美國與法國,且其中23%用於維持與美國的軍事關係。縱向對比,2009年英國軍費開支達到5.83億美元,此後一直維持在5億美元,佔GDP比重也從冷戰時期最高的9.8%降至2014年的2%以下。因此,脫歐後的英國即使無法長期保持領先的經濟增速,其潛在的可轉化為軍事力量的經濟實力空間依然巨大,完全具備擴大海外軍事基地的能力。

換言之,在強烈的戰略意願和“全球英國”大框架的主導下,英國完全可能實現在東南亞增加兩個軍事基地的計劃。那麼,英國這一舉措的背後考量和動因究竟為何?

正如不少分析家所說,英國的這一舉動不能排除防範中國的一面。它顯然已注意到了中國力量的上升正引發東亞地區權力結構對比和地區秩序發生劇烈的變化,因而表示亞太將是英國需要更加關注的地區。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針對中國或南海問題,而是需要更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其一,南海並非英國全球地緣戰略的重點。2018年以來,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少數政府在《國家安全能力評估》等各種報告和文件中雖然表達了對南海地區國家間競爭可能帶來誤判和衝突風險的擔憂,但更明確表達了英國防務戰略重點仍是防禦俄羅斯、中東地區對歐洲安全的威脅。其二,中英之間還未構成直接的地緣政治競爭關係。近來英國事實上是把南海地區置於其打造“全球英國”和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這一大的框架之下,增加軍事基地和開展所謂航行自由行動不過是其有意更多參與亞太地區安全事務,實現“全球英國”目標的具體行動。其三,退一步講,英國在南海的軍事部署和活動雖然不免是因為擔憂中國日益展現出的影響力可能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構成挑戰,但這種擔憂實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國的強大影響。英國將美國視為其全球戰略最重要的夥伴國,需要透過航行自由行動配合美軍在南海行動,協助美國穩固其亞太地區秩序主導地位。但就英國自身而言,還不具備以軍事對抗為代價來遏制中國海上行動的戰略和利益訴求。

南海已經進入大國權力競爭時代,英國的政策調整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這一態勢,但談不上有決定性或重要的作用。英國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將帶來兩方面後果:一是英國南海航行自由行動可能趨於常態化,增加中英海上力量相遇和爆發衝突的概率,海上安全形勢發展也會因此而波動;二是更加鼓舞美國在南海與中國展開戰略競爭和戰術較量,間接推動中美南海競爭加劇和海上安全形勢的持續惡化。

總之,只要英國的目的不是介入南海有關爭議、爭奪地區制海權、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包括中國在內的南海周邊各國對它增加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和軍事活動就完全可以採取客觀、包容、開放的立場和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英國的南海政策尚未成形,尤其是容易受美國、日本等盟友和夥伴國的影響,因此中國與東盟國家需要注意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