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季伊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仲裁之後的台灣怎麼辦?

2016-07-25

南海仲裁案的仲裁結果,實質上否定台灣實際佔領的南沙群島最大島嶼太平島作為“島”的性質,降格為“岩礁”,對台灣造成很大衝擊。台灣“外交部”部長李大維認為:仲裁法院針對南海的判決是先前預判中“最糟糕的情況”,其結果將台灣置於政治困境。

島內不僅對仲裁結果中稱台灣為“中國台灣當局”(Taiwan Authority of China)相當不滿,認為貶抑了台灣“主權國家地位”;也對“九段線”被裁定無效使台灣“U型線”主張受影響表示不滿。太平島不在菲律賓要求仲裁範圍內,仲裁庭卻自行擴權宣告包括太平島在內的南沙群島全部為“岩礁”,使得台灣沒有了主張太平島附近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權利。島內各界認為,儘管台灣既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方,又非仲裁參與方,完全可不接受仲裁結果,但這份裁決嚴重損害了台灣的法律地位及相關海域權利,造成深遠的實質性傷害。

民進黨當局在針對仲裁結果發表官方聲明與立場主張後,採取盡量低調的“冷處理”做法。蔡英文登艦發表演講,但並未隨艦巡航,尺度拿捏相當微妙,背後折射出蔡當局面臨來自各個面向的多重壓力:首先,前任領導人不分藍綠,皆堅持對太平島的主權。陳水扁離任前登太平島主持機場啟用典禮,宣示維護海疆與領土的完整決心。馬英九更是費勁心力,舉辦“南疆史料特展”,多次以法學專家身份“現身說法”闡明在南海U形線的一切權利,邀請國際學者及媒體記者登島,見證太平島具備《國際海洋法公約》關於“島嶼”必須具備“維持人類生存與自身經濟生活”的條件。上述前任領導人的作為都給蔡英文以壓力。

第二重壓力來自島內民眾。蔡英文在520就職典禮上宣誓依照“憲法”當選,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和“領土”,對東海及南海問題,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現在一紙裁決令民眾覺得常識受到挑戰,權益受到損害。太平島周圍200海里專屬經濟區是台灣漁民的傳統漁場。仲裁結果影響台漁民原有的作業權益,增加了菲律賓、越南等鄰近國家干擾或強行扣押台灣漁船的風險。“全國漁會”對蔡當局施壓,要求其積極維護“國家”與漁民既有權益。

再者是來自美國的壓力。一直以來,美國希望台灣在南海問題上不與中國大陸聯手並保持低調,服從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安排。仲裁事件印證了台灣作為美國一顆戰略棋子的現實。蔡英文多次表態在安全上站在美日“價值同盟”一邊,南海議題上與美保持一致,“尊重國際法及海洋公約”。但無論是馬英九力證太平島“是島非礁”,還是蔡英文的表態,都對美無實質性觸動,因美國在亞太有自身利益與戰略安排。

從蔡當局在仲裁結果公布前仍不斷提“尊重國際法及海洋法公約”,事後斷不承認仲裁決定的回應,可見其或是盲目樂觀,或是資訊不暢,亦可能是硬吞苦果。綜上所述判斷,最後一種可能性更大。此次仲裁結果在法律上將南海島礁全數判定為礁的“斬草除根”做法,不僅暴露出“價值同盟”的空洞與虛偽,也折射出美國在推動其亞太戰略時完全無視台灣的利益,全然出於美在南海域內的利益考量。

危機中也並非生機全無。蔡英文如想在“後仲裁時期”將台灣從南海困境中解套,還需正視問題根源,借鑒前人智慧,尋找真正出路。為此,蔡應改變其南海論述模糊而消極的立場。

蔡英文政府南海政策的核心問題在於:台灣的“U形線”主張包括對太平島的“主權”源於“先佔先得”的歷史性權利。但蔡政府出於“台獨”理念及現實政治,不願台在太平島權利上與中國歷史掛鉤,欲與中國大陸切割,因而片面強調《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避談歷史性權利。這種矛盾的思維與避重就輕政策造成的結果,便是被其他國家利用。此次仲裁證明了蔡南海政策路徑的失敗。

南海仲裁案結果已公佈於世,但後續效應尚未全部顯現。台灣地位特殊,角色微妙,蔡英文政府儘管處於政治困境之中,但也非全無出路:第一,以清晰而積極立場制定南海政策,保護漁民利益,並效仿其前任作出主權宣誓。第二,放棄對美日所謂“價值同盟”的幻想,重新審視自身在南海問題上的角色。第三,放開心胸與眼界,看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現況與未來,將中國歷史、台灣前途及太平島權利完全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