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中日韓三邊合作重啟與美國因素

2024-05-29
張雲.jpg

5月27日,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時隔四年半在韓國首爾舉行了峰會,這意味着2019年末以來停滯的三邊合作重啟。一些分析認為,中日韓合作重啟,是因為中國想通過改善與日韓關係,來弱化美國主導的美日韓三邊合作“對華包圍圈”。換言之,中美關係才是推動中日韓三邊關係發展的決定性動力。筆者認為,這是對中日韓三邊合作的極大誤讀。

誠然,去年的美日韓戴維營峰會明顯劍指中國,美國毫無疑問是東北亞重要的外部因素。但中日韓自身的內在動能,才是催生和發展三邊合作的根本原因。

首先,中日韓合作發源於東盟框架,始於東北亞三國承認和學習東南亞地區一體化的成功理念和經驗。冷戰結束前,亞洲地區唯一有機組織起來的地區只有東南亞,東北亞沒有任何合作機制存在。誕生於冷戰高潮時期(1967年)的東盟通過以對話和合作為基礎的地區一體化進程,實現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冷戰結束後,中日韓通過參與以東盟為中心的多邊主義外交,學習了東盟的地區主義理念。1997年後,10+3機制(東盟+中日韓)建立,中日韓合作在東盟框架下間接性實現。2008年,中日韓首次峰會在日本舉行,三邊機制正式建立。當時有觀點就認為,中日韓合作將削弱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導致美國最重要的兩個軍事同盟國倒向中國。而東盟的經驗證明,地區一體化的首要目的和成功不是為了針對第三國,而是為了本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以大國爭霸邏輯看待地區問題,這種冷戰式思維不符合地區利益。

第二,從一開始,中日韓合作的優先領域就是經濟,堅持自由貿易是三國合作最大戰略共識的基礎。中日韓合作機制誕生於2008年,當時正值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三國認識到,只有強化地區經濟一體化水平,才能駕馭世界經濟危機風險。2014年5月,中日韓三國投資協定生效,大大促進了東亞地區供應鏈的構建和升級。2015年11月,第六次中日韓峰會重申《2020中日韓合作展望》的承諾,即努力實現包括建立區域共同市場在內的進一步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長期目標,包括締結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儘管中日韓自貿協定尚未簽署,但2022年生效的RCEP以間接方式推動了中日韓三邊自貿區的建立,朝三國最終建立自貿區邁進了一大步。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世界貿易面臨分裂的危險,中日韓是世界第二、第四和第13大經濟體,每年中日、中韓貿易額都超過3500億美元,日韓貿易額超過800億美元,三國堅持自由貿易,對穩定全球貿易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三,美日韓合作不可能依靠強化軍事同盟,來對抗中日韓合作,而是只有聚焦經濟和開放,才能與中日韓合作和平共處,互利共贏。2023年8月18日,首次美日韓首腦峰會在戴維營舉行,會後發表的《戴維營精神》聯合公報提出三國領導人、外長、防長、安全顧問年度會談機制化。美日韓合作本身無可厚非,但其核心是強化針對假想敵的軍事同盟,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地區安全,也無益於地區經濟發展。聯合公報中,美國重申了對日本和韓國的以美國全方位軍事力量為支持的延展威懾承諾,表示三國將每年舉行多領域的常態化軍事演習。以威懾為基本邏輯的地區政策不會帶來地區穩定,相反會激化矛盾。在經濟領域,戴維營聲明強調經濟安全保障,然而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安全框架(IPEF)並沒有多少自由貿易的內容。單純以去風險為由採取保護主義的貿易措施,會讓東亞已經建立的成熟供應鏈受損,這對於日韓來說本身就是對經濟安全的破壞。

中日韓合作既不針對美國,也不靠美國因素推動和維繫,當然也不應受制於美國。未來中日韓合作的可持續性,說到底還是取決於三國自身內在動能的不斷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