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中美逆境中堅持對話溝通的重要性

2024-04-26
張雲.jpg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訪中國,這是他時隔一年再度訪華,也是中美關係處於逆境背景下的一次訪問。就在他抵達中國的同時,美國國會通過對外援助法案,其中有20億美元用於為台灣地區和其他地區盟友提供“對外軍事融資”。不僅如此,本月,美日菲峰會聯合聲明對中國在南海活動表示嚴重關切;七國集團外長會議聲明對中俄關係表示嚴重關注;布林肯則批評“中國贊助冷戰後歐洲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

以上不禁讓人聯想起三年前的安克雷奇中美高層對話。當時美國提出從實力角度出發和中國對話,此次美國又在布林肯訪華前積極強化同盟,塑造中國威脅的國際認知,似乎是從實力角度對話的重演。如此逆境下,中美對話還有必要嗎?會不會各說各話,進而加深分歧?

筆者認為,中美關係的確處於挑戰頻發的逆境,但需要從戰略和更廣視角來看待逆境中的溝通。中美在逆境中保持對話不僅必要,而且有意義,因為,中美對話有雙邊,地區和全球三重聽眾。

首先,中美在逆境中堅持對話是為了管控“戰略誤認知”(strategic misperception)擴散的風險。習近平主席在與拜登總統通電話時候指出,“戰略認知”是中美關係必須扣好的第一顆紐扣。拜登總統多次表示無意發動新冷戰,但美國無論在涉台、涉海問題上的動作,還是在經濟安全名義下的各種措施,都讓中國感到美國的對華認知是不斷向敵手定位傾斜。這種對華“戰略誤認知”又在七國集團、北約和各種小多邊盟友關係中不斷重複,導致其負面性逐步升級。中國堅持在逆境中和美國對話,就是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困境。中國不僅要堅持中美對話,還要積極與美國盟友對話,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總理、荷蘭首相近期陸續訪華。

第二,中美在逆境中堅持對話將為東亞地區一體化注入安心和信心,引發地區聽眾的積極共鳴。東亞地區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得益於和平的地區環境,是建立在一種相互依存的經濟關係之上。中美如果持續對抗,將導致地區分裂,而新冷戰不符合地區國家利益。當年冷戰中,東南亞國家通過建立東盟,對集團政治和陣營分裂說不,成為發展中國家地區合作戰略自主的典範。冷戰後,以東盟為中心構築的多邊機制(以對話求和平、在一體化和相互依存基礎上謀繁榮、包括中美在內的大國參與)是當今國際政治中的奇蹟。如今,亞洲又迎來新一輪地區一體化浪潮,RCEP已經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中日韓合作也開始重啟。中美對話與本地區國家要團結不要分裂、要一體不要脫鉤的基本願望是一致的。去年中美舊金山會晤後,東盟就曾專門發聲明表示歡迎。

第三,中國堅持逆境中與美國對話溝通,對全球南方國家具有感召力。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全球發展和全球文明三大倡議,這些理念本質上就是倡導在國際關係中尊重多樣性、包容性和民主性,構建更加公平正義的全球治理秩序。巴勒斯坦問題是當前國際關係中國際公平正義缺位最集中的表現,聯合國決議的“兩國方案”和巴勒斯坦建國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讓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治理體系信心下降。巴以問題不公正性的外溢效應長期發酵,導致中東始終是世界上安全問題最突出的地區。在這種關係國際社會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大國必須旗幟鮮明地讓國際正義複位。2023年,中國斡旋沙特和以色列外交關係正常化的成功帶動了中東和解潮,中國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立場明確也在全球南方引發積極共鳴。面對國際衝突,僅靠所謂“志同道合”同盟國家強化軍事威懾和經濟壓力的老辦法,會日益失去全球聽眾。

逆境中堅持中美對話,為的是引發三重聽眾的積極共鳴,通過積極“塑勢”為中美關係趨穩創造有利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