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行動舉步維艱

2022-08-22

據《南華早報》報道,隨着“印度洋--太平洋經濟框架” (IPEF)的啟動,美國與中國的競爭將繼續加劇。該框架是由美國主導,被外界視為對抗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舉動。這也是美國第二次在亞太地區的多邊貿易安排中將中國排除在外。

前幾年, 由12個國家組成、美國領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即將達成之時,美國在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選擇退出。其餘11個國家繼續努力,並最終簽署了一份自由貿易協定,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中國於2021年9月正式申請加入該集團。

亞太地區的15個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在內,同時加入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1月,該協議得到10個國家的批准後正式生效。美國選擇不加入,而印度在最後一刻退出。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RCEP覆蓋23億人,佔世界人口的30%;為全球GDP貢獻25.8萬億美元,佔比30%;同時,為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創造12.7萬億美元,比重超過1/4。

CPTPP和RCEP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定。美國沒有加入其中,表明其不願意加強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往來。美國主導的IPEF可能是為了糾正這一問題,反映出美國希望加強與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經濟聯繫的目標。

IPEF的重點是貿易便利化、數字經濟和技術標準、供應鏈彈性、去碳化、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勞動力標準和其他共同關心的領域,但在市場准入問題上保持沉默,雖然市場准入是所有貿易便利化協議的共同目標。因此,IPEF無法替代CPTPP或RCEP。

13個國家同意參與IPEF談判,包括澳大利亞、汶萊、斐濟、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南韓、泰國和越南。這些國家可以選擇任何一個進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和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合作夥伴,但沒有獲得邀請參與其中。這就暴露出面對更具實質意義的CPTPP和RCEP,美國創建另一份經濟協議的真實目的。

在世界兩個最大的多邊貿易協定之外設立IPEF的目的,目前已經引發質疑。目前還不清楚的是,和中國存在密切貿易和經濟關係的國家如何參與到一個明顯的反華聯盟里。一些國家加入其中,可能是為了平衡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甚至是為了吸引美國進入該地區,作為對抗中國強大存在感的堡壘。主要東盟經濟體考慮的,可能更多是戰略利益而非經濟利益。

但是,部分人士對中國沒有出現在IPEF表示擔憂,其中包括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高級部長穆罕默德·阿茲明·阿里。他強調,該框架應該面向所有東盟國家,並鼓勵它們加入。

同樣對美國的意圖保持警惕的還有印度尼西亞貿易部長穆罕默德·盧特菲。他代表佐科·維多多總統出席了XXX, 表示“我們不希望看到印太經濟框架僅僅成為遏制其它國家的工具。”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IPEF“應該保持開放、包容和靈活”。他認為,該協議應該使各成員國能夠在 “重疊的合作圈 ”里繼續與其他夥伴合作,並確保成員資格保持開放,以便於其他國家未來加入。他同時表示,新加坡希望看到一個 “自由和開放、互聯互通和繁榮的印太地區”。

北京一直指責華盛頓利用IPEF製造分裂,稱美國迫使亞太地區國家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隊。在CPTPP、RCEP和APEC三大經濟聯盟業已存在的背景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王文斌質疑建立新經濟聯盟的必要性。“美國試圖利用這一框架孤立中國,但最終只會孤立自己。”他說。

美國總統拜登和特朗普一樣,一直試圖制定統一連貫的中國政策,以影響中國與所有亞太地區國家不斷加深的經濟關係。CPTPP和RCEP為成員國提供了市場准入,但如果IPEF沒有涉及進入美國市場的便利條件,成員國就沒有太多意願加入其中。另一方面,中國申請加入CPTPP,有可能為其他成員國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巨大便利。

在美國國內,與亞太地區進行有意義的經濟往來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美國可能仍然控制着全球金融基礎設施,但中國在區域貿易方面已經反超。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使其成為不可或缺的地區夥伴,但美國卻選擇通過軍事交往進行反擊,包括四國集團和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美國僅靠軍事接觸填補存在感缺失的道路,到底能走多久?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