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中美經貿關係

2017-11-13
S3.jpg

特朗普首次訪華是中國十九大後舉世矚目的大國外交互動,而此次經貿議題也是特朗普訪華之行的重中之重。從長遠看,中美經貿關係一直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與“助推器”,是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關鍵變量之一,也是中美兩國持久發展的基礎與驅動力。如何構建面向未來的中美新型經貿關係影響深遠。

毋容置疑,中美正處於幾十年來的發展新變局,中美戰略互動態勢變化也開啟了多極化時代大國之間重建平衡的進程,這一重建平衡的進程逐步在經濟、貿易、投資、金融、安全等多個領域,在中美雙邊、亞太地區和全球層面展開。特別是在經貿領域,既要擴大中美共同利益,做大共贏增量,減小兩國摩擦衝突,更要圍繞共同利益建立合作框架,提升未來雙邊關係的發展潛力。

作為最大的新興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的四成,貿易總量約佔四分之一,對外投資和吸收外資規模約佔全球的三成,雙方互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概括來講,中美經貿關係有三大核心主題詞,即中美經貿關係的特點是“相互依存”,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途徑是“優勢互補”,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國。美國貿易逆差並非源自中國或任何國家的貿易傾銷,而是源自美國長期以來的結構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背後的原因複雜,不僅與美國國內經濟結構和產業政策選擇有關,也與全球產業鏈的“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分工以及全球價值鏈密切相關。

儘管如此,中美貿易失衡問題依然是導致兩國貿易衝突和貿易摩擦的核心關鍵。事實上,中國政府一再重申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而十九大之後,世界可以期待中國會擁有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和貿易政策,這是中國積極主動作為的重要表現。

本質而言,減少中美貿易失衡有兩條途徑:一是限制進口;二是增加出口。限制進口是以犧牲一方利益為代價保護另一方利益的零和博弈,而且可能引起報復,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面。相對而言,增加出口是一種更可取的共贏方式。首先,對美國而言,擴大優勢產品的出口,的確能有效縮小貿易逆差,增加就業。根據美國商務部估計,每增加10億美元出口額,在美國本土可以創造大約6000個就業崗位。其次,對中國而言,通過進口美國產品,能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和引進高新技術,尤其是一直以來受到美國出口限制的航空、機械人、互聯網等高新科技產品。

因此,美國未來更好的選擇不是限制從中國的進口,而是擴大對中國出口。一方面加強優勢領域(貿易順差較大的領域),包括汽車、飛機、芯片、高端機械設備等高科技產品,進一步放鬆出口限制;另一方面挖掘潛力領域,讓中國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大豆、棉花、柑橘、木材等),降低畜牧產品貿易壁壘(牛肉中方已承諾開放,豬肉潛力巨大),同時加強能源合作(中方擴大頁岩油、天然氣等能源進口)以及推進基建合作(油氣管道、交通運輸等)。

除此之外,更具戰略意義的是按照“做大增量”的思路深入挖掘中美結構性合作潛力。從未來更廣闊的合作前景看,深化更大範圍內的中美經貿產業合作有三條路徑:

第一條,儘快重啟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推動市場雙向開放。雙方需要逐步消除市場壁壘和各類投資歧視性政策,以開放的投資政策以及公平公正對待所有投資者,共同致力於改善營商環境和國家安全審查、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提升規則透明度與公平性。同時,加快BIT談判。中美BIT談判的焦點與難點仍然是開放“口子”大小不一致。中國不久前公布的《國務院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意見》明確允許外資參與“中國製造2025”,中方可以在通信、電信、法律、保險、金融、數字服務、知識產權等美方感興趣的領域加快服務市場開放。

第二條,共同推進中美雙邊高科技產品貿易。美國政府可以考慮設立跨部門的中美高科技產品貿易工作小組,對當前中美高科技產品貿易進行全面評估,定期更新和調整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的產品清單,以提供給美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審查部門。更重要的是應該積極推進中美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整合,放寬高技術領域出口限制。推動兩國高技術市場深化合作是兩國面向未來的互利選擇。

第三條,加快推進中美基建投資、亞投行等多邊開發融資體系,共同開闢第三方市場。像“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第三方市場開發與廣泛合作,將為中美經貿及全球經濟帶來不可低估的增長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