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稻草人與修昔底德陷阱

2017-08-14
S1.jpg

美國的中國問題學者林蔚(Arthur Waldron)在專門發表與中國有關新聞的網站SupChina上撰文,對格雷厄姆·阿利森的新著《走向戰爭:美國和中國能否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作了尖刻評價。他提出三個主要論點:阿利森曲解了修昔底德;歷史“教訓”告訴人們綏靖是種錯誤;阿利森忽視了中國自身的經濟與社會困難。總之,他發現阿利森的書“膚淺”。但這話也可以用來形容他的觀點。

格雷厄姆·阿利森對修昔底德的理解有問題嗎?有。就我所知,對於修昔底德到底寫了些什麼,以及如何把它與今天相聯繫,我2015年10月的《把修昔底德放回修昔底德陷阱》仍是最詳盡的一文。可能阿利森確實低估了當代中國面臨的巨大經濟困難,但這難道就意味着阿利森寫的全是廢話?非也。

林蔚對阿利森的評論缺少中肯,他自認為他所設置的論據可以一舉將對方駁倒。但讓人尷尬的是,林蔚甚至不能令人信服地擊倒他自己的稻草人(指虛設的靶子)。

為擊倒他的第一個稻草人,林蔚提出三個反例。第一,在修昔底德的歷史時期,戰爭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阿希達穆斯讓雅典人撤銷墨伽拉法令,如果雅典簡簡單單答應這一要求,戰爭本來可以避免。第二,1904年,是新興大國日本發動了與既有大國俄羅斯的戰爭。第三,1941年,不是美國與日本開戰,而是日本與美國開戰,30年代的德國亦是如此。

林蔚的第一個反駁理由完全正確。只要雅典取消墨伽拉法令(顯然是對墨伽拉實行商品和人員禁運),伯羅奔尼撒戰爭幾乎肯定不會發生。這一禁令由雅典的伯里克利實行,作為對斯巴達盟友墨伽拉的懲罰(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一卷第67節)。但這個論據已有太多證明,詳細情況下面會提到。

林蔚的第二個反駁理由依然完全正確。1904年是日本發動對俄戰爭,而不是相反。但問題不在這裡。林蔚過於在字面上解讀阿利森的論點,斷言“修昔底德陷阱”的論據必須是既有大國發動對新興大國的戰爭。而事實上,阿利森只是使用“修昔底德陷阱”這種說法,來指通常的力量轉移現象,其中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較大,這也是政治學家們長期以來提及的事情。

林蔚的第三個反駁理由聽上去不錯,但不足以證明他的觀點。確實,日本在珍珠港對美國發動進攻,但日本的進攻是否是在回應美國旨在“消除日本威脅”的行動呢?事實上這仍是一個極富爭議的問題,歷史學家觀點也不一致。例如,有嚴肅的歷史學家認為,是美國有意挑起與日本的戰爭,以阻止它進攻蘇聯或東南亞。美國甚至想以此作為介入對德戰爭的手段。另有歷史學家認為,美國是無意當中惹來這場進攻。說到挑釁問題,美國1941年7月26日開始凍結日本資產,並對日本實行燃料禁運。這種凍結威脅日本的生存,因為日本85%左右的石油是從美國以及荷屬、英屬東印度群島進口。由於歐洲戰事正酣,德國又入侵蘇聯,日本此時無處進口石油。日本人意識到自己陷入字面意義上的貧瘠,而出路只有兩條,要麼投降,要麼開戰。他們選擇了戰爭。可說的還有很多,但關鍵點非常簡單:歷史不是道德傳說,美國在1941年確實下重手挑釁了日本。與第一個例子中的雅典人一樣,美國決定寧願接受戰爭,也不願撤銷冒犯對方的法令。兩個例子中經濟禁運都成為戰爭導火索,這絕不是巧合。

那麼,歷史的“教訓”是什麼呢?林蔚告訴我們,這些“教訓”教育人們,“對侵略者的姑息,危險遠遠大於採取審慎的對抗。”這是他的第二個稻草人。任何有心了解阿利森論證的人都應該知道,阿利森並沒有主張任由中國征服亞洲。事實上,他討論的是雙方的切身利益以及通過“冒險一戰”保護這些利益的必要性。林蔚用“綏靖”一詞說明奧巴馬政府上一個10年後期在南海明顯“擅離職守”,但他沒有提供任何證據支持這一說法。更令人詫異的是,作為中國問題專家,林蔚完全沒有嘗試去評估南海爭端的加劇在多大程度上是受意外的、不可預測的區域性事件影響,比如2010年日本逮捕中國漁船的船長,或2012年日本將尖閣群島/釣魚島國有化。其實在這一時期,許多嚴肅的分析人士都認為,中國只是針對其他國家的挑釁作出回應。

林蔚歷史“教訓”的最後諷刺在於,他拿出的歷史事例不僅不支持他“對侵略者的姑息,危險遠遠大於採取審慎的對抗”的結論,而且正好相反。雅典人為什麼不撤銷墨伽拉法令?因為它的領導人不願向斯巴達讓步或與之和解,換作林蔚譏諷的說法就是“姑息”敵人。不“姑息”的結果就是30年戰爭,它摧毀了雅典的黃金時代。“那希特拉呢?”林蔚會回應。好吧,他又是什麼情況呢?上世紀30年代後期那種認為綏靖能滿足希特拉野心的想法是愚蠢而錯誤的,但這不代表綏靖政策要為二戰負責,因為希特拉是一心要發動戰爭。同樣這不代表中國的領導人就是當代希特拉,而林蔚的論點卻是基於這種假設,儘管他沒有明說——當然這也是有理由的,因為那不是事實。真的有人以為,中國領導人的想法與希特拉提出的“生存空間”一樣嗎?後者集各種狂熱於一身,包括確保糧食安全,讓德國成為與美蘇比肩的歐陸帝國,實行仇視猶太人、斯拉夫人和羅姆人的種族主義,通過“東方總計劃”號召滅亡波蘭民族、餓死烏克蘭人、滅絕猶太人,將德國的疆土向遙遠的東方擴展。如果有人真是這麼以為的話,請證明你的立場,如果不是,就不要再提什麼希特拉了。

美中之間存在現實的戰爭危險。如果兩國想避免戰爭,雙方必須各退一步,並改變當下的行為。時間已經所剩無幾。這些,才是阿利森的觀點,真正的書評是會認真對待這些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