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關稅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經濟韌性:中國未被關稅壓垮的原因

2025-05-28
古拉姆·阿里.jpg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發動了毫無道理的全球關稅戰,其中包括針對中國的高達145%的關稅。這讓經濟學家們對可能出現但不可預見的全球性後果保持警惕。由於中國經濟嚴重依賴製成品,且美國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特朗普政府認為徵收關稅可以削弱中國,迫使其遵守自己提出的條款和條件。然而,中國方面事先做了充分準備,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中國在幾周內做出堅決回應,迫使美國與其談判。雙方的談判於5月10日至12日在日內瓦舉行,兩國同意暫停徵收關稅90天。中國的政策之所以成功,取決於多種因素。

針鋒相對的回應

關稅戰伊始,中國毫不手軟,堅決回擊美國的關稅舉措。中國表示“美國濫施關稅將對中國造成衝擊,但天塌不下來”,“中國是超大規模經濟體,面對美國的關稅霸凌衝擊,我們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並決定“奉陪到底”。中國針鋒相對,對美國的每一次關稅措施都進行了反制。這些舉措不僅在經濟上對美國施壓,也彰顯了中國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中國還採取一系列措施,升級對特朗普關稅的回應,包括加征對等關稅(最高125%)、限制關鍵稀土礦物(如釤和釓)的出口、將美國企業列入黑名單、暫停進口美國農產品(如大豆和家禽),以及對美國企業啟動反壟斷調查。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渲染美中展開會談(事實並非如此)以及開始接洽的印象,而中國迅速駁斥了這些說法,稱其為“假消息”。一位發言人表示:“如果美方真想解決問題,就應該正視國際社會和國內各方理性聲音,徹底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通過平等對話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美國確實這樣做了,即暫停實施對等關稅90天。

一方面,中國做好準備,立場堅定,並立即採取了切實措施,向受關稅影響的國內行業提供支持(稍後將討論);另一方面,關稅對美國經濟、就業市場和通脹造成了嚴重影響,促使美國主動開啟對話,並表示如果中國採取相應措施,美國願意緩和局勢。正如《紐約時報》報道的那樣,美國代表團前往日內瓦與中國代表團會談時“小心翼翼,避免激怒中國”。而且,美國將貿易戰的大部分責任歸咎於拜登政府,指責其忽視了貿易不平衡問題。

逐步脫鉤和多元化

由於美國把中美貿易失衡,尤其是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2024年為4389億美元)作為徵收關稅的理由,中國開始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逐步與美國脫鉤,以應對這一問題。中國開始減持美國國債。隨着外匯儲備多元化和減少對美國資產的金融敞口,中國已降為第三大美國國債持有國。此外,中國停止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和煤炭,轉而從俄羅斯和印尼進口,並不再參與美國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這些標誌着中國能源採購的戰略轉變。中國出口商還將業務重心轉向東南亞和歐洲市場,增加與區域夥伴的貿易往來,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與此同時,中國加大力度追求技術自給自足和建立平行供應鏈與金融體系,這標誌着它朝結構性轉變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2025年4月,中國對美出口大幅下降,但由於面向新興市場特別是東南亞的出口增加,中國的整體出口(以美元計算)增長了8.1% 。

促進國內消費的措施

中國的決策者早已意識到國內消費放緩這一長期挑戰。在高度動蕩的全球貿易時代,這可能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在中美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採取促進國內消費措施的必要性進一步增強。雖然解決這個問題早已是中國經濟戰略的內容之一,但加征關稅為中國決策者提供了採取行動的機會。2025年3月起,中國採取了多項舉措來刺激國內消費。

3月16日,中國公布了一項特別舉措計劃,旨在將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和穩定器。該計劃旨在促進消費,全面刺激內需,並通過提高收入和減輕財政負擔來增強消費能力,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向困難群眾提供財政援助並增加補貼,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並擴大醫療、養老和兒童保育服務,進一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此外,該計劃還包括為農村和城鎮居民提供社會保險,並適當提高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

一攬子刺激計劃

中國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減輕關稅對公民和受影響商業部門的衝擊。在2025年3月的會議上,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佈了幾項聲明,宣布將大幅增加財政支出並發行2025年政府債券,明確重點支持消費、投資和經濟韌性。內容還包括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設定4%左右的赤字率目標;2025年發行總額為1.3萬億元(1820億美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比去年增加3000億元;2025年發行4.4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比2024年增加5000億元。此外,中國採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為房地產行業和股市提供支持。獨立觀察人士表示,這些措施意味着2025年政府凈支出將達到近6萬億元(約合8230億美元),同時還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政策利率。

關稅下的經濟表現

儘管美國實施了異常高的關稅,但中國大多數行業仍展現出顯著的韌性。例如,2025年4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超出預期。路透社將此歸功於中國政府為緩解關稅影響而採取的支持措施。與此同時,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達到5.4%,超過預期並保持了上一季度的增長勢頭。2025年4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1%,出口同比增長8.1% ,達到3157億美元,大幅超過1.9%的市場預期增速。

相比之下,美國經濟面臨著嚴峻挑戰。2025年5月16日,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頂級“AAA”下調至“AA1”,理由是美國不斷攀升的36萬億美元債務和持續的財政赤字(2011年和2023年,標準普爾和惠譽分別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儘管美國經濟的下行趨勢早已存在,但關稅戰加速了這一進程。美國GDP增速大幅放緩,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年化增速僅為0.4%,引發了人們對美國潛在經濟衰退和就業市場惡化的擔憂。關稅推高了消費者價格。據估計,短期內總體價格上漲1.7%,鞋類和服裝等行業的價格分別上漲15%和14%,相當於每個家庭平均損失2800美元購買力。實際GDP增速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失業率上升0.4個百分點,就業崗位減少數千個。由於美國還面臨來自中國和歐盟的報復性關稅,美國出口大幅下降,工資下降。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等收入家庭將面臨更高的稅收、通貨膨脹和收入減少。所有這些挑戰都造成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壓力,為最終達成90天關稅暫停的緊急談判鋪平了道路。

結論

美國決定通過談判解決對華貿易問題,不僅對這兩個大國而且對全球經濟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們應該對中美未來達成協議保持樂觀。關稅戰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教訓。中國在維護自身利益方面準備充分、決心堅定,遠超美國的預期。它的回應極大挫敗了美國的霸凌本能。與此同時,關稅戰暴露了美國奉行的雙重標準:美國推崇自由市場經濟、“基於規則的秩序”以及尊重國際機構(世貿組織)等理念,但這些理念都服務於它們的制定者——帝國主義國家,一旦不再對這些國家有利,它們隨時會被(美國)拋棄。中國預料到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美國會加征關稅,但關稅升級到如此荒謬的程度,遠超其預期。這將進一步促使中國與美國脫鉤,並確保哪怕所有雙邊貿易中斷甚至完全停止也不會損害本國利益。關稅戰暴露了美國全球領導力的弱點,它最終給華盛頓造成的經濟傷害大於對中國的傷害,而後者顯示出更強的經濟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