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關稅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美國註定不會成為全球關稅博弈的「贏家」

2025-05-01
1.jpg
照片:《今日美國》

特朗普於美國東部時間4月2日發佈行政令,宣布對全球加征“對等關稅”,正式實施以基準關稅疊加額外關稅的組合關稅模式。特朗普關稅政策將全球捲入關稅戰,然而,在這場博弈中美國註定不會成為“贏家”。

在特朗普“對等關稅”下,對所有重點逆差國以外的國家,關稅基準整體調整為10%,而對與美國有較大貿易逆差的國家和地區,則徵收額外更高關稅,其中中國、歐盟、越南、日本和印度被徵稅率分別為145%、20%、46%、24%、26%。根據USTR信息,“對等關稅”最大目標是中國、歐盟、越南,2024年美國自三地進口額分別為4626.4億美元、6177.8億美元和1424.8億美元,貿易逆差分別為3190.9億美元、2475.9億美元和1293.8億美元。

特朗普關稅政策從“一國一策”到“全球地毯式打擊”,其覆蓋範圍之廣、稅率之高,遠超國際社會預期。從《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備忘錄到《對等貿易和關稅》備忘錄,再到最終的 “對等關稅”行政令,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推進迅速,對全球貿易格局和秩序形成巨大衝擊,嚴重動搖全球貿易體系根基。這一關稅政策徹底背離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原則,將美國加權平均關稅推升至25.9%,甚至被認為超過上世紀30年代《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的水平。

2.jpg
照片:《今日美國》

然而,美國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關稅戰中不會成為“贏家”,更不會成為相對於中國的“贏家”。中國對“對等關稅”的承受能力明顯高於美國,中國對美國出口高依賴度產品佔比相對較低,且主要為生活日用品。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總體依賴度約為14.7%,依賴度50%以上的產品僅有95種,出口額約為111.6億美元,僅佔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的2.13%。

而反觀美國,其對中國進口高依賴度產品佔比相對較高,除生活日用品外,主要產品還包括電機、電氣設備。2024年美國對中國進口總體依賴度為13.8%,約有591種產品對中國依賴度超過50%,這些產品進口額達到2241億美元,約佔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8.4%。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占其總進口的比重較大,且在一些關鍵領域,如電子產品、機械裝備、紡織品等,中國是美國重要的供應方。

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具備從芯片封裝到整車製造的垂直整合能力,這種全產業鏈優勢使得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今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出口增長6.9%,進出口規模連續八個季度超10萬億元。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市場份額保持穩定且有所提升,許多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商品依賴度較高,作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依然穩固。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中間品貿易大國。中間品是製造業的核心環節,比如在越南、墨西哥承接的中國訂單中,約70%為組裝環節,核心零部件仍依賴中國供應。這意味着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短期內難以被取代,訂單轉移對中國外貿企業的影響相對有限。此外,多元化布局帶來顯著的對沖作用,目前東盟、中東、拉美市場在中國外貿中的佔比從2019年的32%提升至2023年的47%,《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紅利進一步凸顯,區域市場多元化有助於降低中國外貿企業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

雖然特朗普試圖通過“對等關稅”這一貿易保護主義手段促進制造業迴流,增強出口競爭力,但效果將適得其反,“迴旋鏢效應”將反噬美國自身。從理論上講,關稅措施抬高進口商品價格,從而迫使企業迴流美國進行生產,然而現實中,關稅成本更多由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擔,而不是直接刺激本土生產。2018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美國進口商通過提高商品價格的方式將成本轉嫁給零售商和消費者,而未選擇重建本土供應鏈。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同期美國製造業就業僅增長0.5%,遠低於政策預期,表明成本轉嫁與價格傳導機制在此次關稅政策中失效。

美國製造業迴流面臨著高成本和供應鏈複雜性等障礙。美國製造業30%的中間品依賴進口,加征關稅直接推高工業品價格。大規模高關稅不僅會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削弱美國企業競爭力,還會促使一些跨國企業通過轉移註冊地、海外設廠來規避關稅。因此,“對等關稅”不僅不會帶來美國製造業“迴流”,反而可能出現讓美國製造業“分流”的情形。

美國正從多邊秩序的維護者轉變為破壞者。特朗普政府頻繁調整關稅政策,如對加拿大、墨西哥反覆加稅與豁免,也將導致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對其信任度大幅降低。一些國家開始加快調整對美貿易策略,轉而尋求新的貿易夥伴和合作機制。長期看,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是“以單邊主義對抗全球化”,其內在的結構性矛盾必將加速全球“去美國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