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凸顯保護主義傾向

2021-07-13

6月8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的消息成為頭條新聞。該法案有望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並簽署成為法律。法案標出的2000億美元將用於大規模補貼美國的科技公司,華盛頓特區和硅谷肯定會開香檳慶祝。《創新與競爭法案》包括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為研究專款提供數百億美元,並為半導體製造商、私營太空公司和其他高科技公司提供補貼。兩黨對該法案的大力支持是一個關鍵的方向標,預示美國在疫情過後只會越來越努力地保護國內產業,並遠離“自由貿易”,其表現出來的視角是要與中國競爭。

要理解《創新與競爭法案》的意義,重要在於看法案的每一項關鍵條款。法案最大一部分是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約800億美元新的聯邦研發資金。290億美元將用於在國家科學基金會內部設立一個新的“技術與創新理事會”,以為尖端技術開發提供資源。另有數百億美元將專門用於超級計算機、機械人、生物技術和合成技術的研究。可以預計,這些資金將通過贈款和公私合作流向一系列機構,包括防務承包商、科技巨頭和研究型大學。總而言之,這些舉措被明確界定為嘗試通過促進國內高技術產業發展來“保持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力”。

法案較具爭議的部分之一是向半導體公司提供520億美元巨額補貼。如此大手筆補貼的理由有些牽強。政界人士和評論人士認為,它是試圖解決最近的半導體短缺,這種短缺是經濟持續復蘇和隨之而來的訂單積壓造成的。然而,建新的製造設施需要多年時間,到那時市場的情況會完全不同。美國的公司並沒有陷入困境,它們已經佔有大約50%的全球市場份額,而鑒於建造一家新的半導體超大晶圓廠(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最複雜的製造設施之一)成本可能超過100億美元,新公司要打入這一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於外包過程涉及多個階段,如今的半導體製造大部分都分包給了台積電等台灣生產商。台灣是美國的盟友和附庸,沒有跡象顯示它會中止與美國的貿易。儘管如此,國會還是拿出了足夠的資金在美國本土建造多個全新的、最先進的超大晶圓廠。

最關鍵的是,《創新與競爭法案》中的一項條款禁止將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開發的技術轉讓給中國,而技術轉讓歷來是中國獲得自己的專業技術基礎的主要策略之一。一些公司反對這些限制,這反映了美國產業政策的核心矛盾。儘管任何公司都非常樂意有免費的錢拿,但這些限制有可能損害它們在全球增長最快市場開展業務的能力,對此許多公司是持謹慎態度的。例如,台積電這樣的公司可以主持在美國本土的半導體製造,但一家主要客戶包括中國大型電信企業的台灣公司,會願意拿業務關係來冒險,以換取補貼嗎?事情的結果可能是英特爾等美國公司受到青睞,這些公司已經被迫放棄了在中國的部分業務關係。不管怎麼說,《創新與競爭法案》中的技術轉讓條款凸顯了一個罕見的例子,即美國的決策者願意把他們眼中的軍事戰略利益(即在假設的戰爭中不受限制地獲得半導體)排在私人企業的利益之上。

法案中的其他一些主要措施包括為網絡安全措施提供額外資金,以及為政府與私營太空公司簽訂的合同提供資金。在網絡安全方面,法案設立了一個基金,允許國土安全部為受到勒索軟件攻擊的公司提供支持,比如最近受到攻擊的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5億美元援款將用於改善其他國家的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大概是美國的盟友和其他上游目標。最後,無疑會令傑夫·貝佐斯感到高興的一項舉措是,另有100億美元將撥給NASA,這樣它就能與這位亞馬遜所有者的太空公司——Blue Origin簽訂新合同了。

除了主要為一些世界上最賺錢的、高度自動化的公司提供大筆補貼,《創新與競爭法案》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表明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在繼續升溫。正如我們多次指出的,從資本主義的增長機制到戰略競爭,一系列因素正推動主要大國偏離幾十年來人們對“自由貿易”的粗略共識。《創新與競爭法案》代表着一種認真的努力,即在進一步限制對華貿易的同時,將重要的、昂貴的製造設施遷回美國。很明顯,這一努力的主要框架不是“創造就業機會”,因為相對於所需要的投資,科技公司僱用的人數並不多,它們並不是這方面最好的候選者。相反,美國的產業政策主要是圍繞與中國的戰略競爭而制定的。

一如既往地,我們有理由為此感到擔憂。不難看出,今天向保護主義的轉變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盛行時代的類似趨勢有相似之處。當對資本主義危機的反應是逐步限制市場,進而爭奪勢力範圍時,政治軍事競爭隨之加劇似乎是內在的趨勢。無論個別美國政客支持關稅、補貼或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機會主義動機是什麼,最終結果都是在這個世界上,衝突對大企業來說變得更有可能被考慮,成本也更低。通往災難的道路就是用這樣的墊腳石鋪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