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經濟脫鉤給中美帶來重大戰略危險

2020-10-30
413.jpg

對中國日益高漲的怒氣在美國國內引發了讓世界兩大經濟體“脫鉤”的呼聲。但脫鉤戰略不僅會讓兩國付出巨大經濟代價,還會削弱抑制雙方戰略爭端的關鍵緩衝。其產生的結果往好里說是緊張局勢大大加劇,往壞里說是出現災難性軍事衝突。

毫無疑問,在唐納德·特朗普任總統期間,中美關係已經惡化。這種惡化最早始於美國尖銳地指責中國採取一系列“不公平”貿易行為。華盛頓一直在推行更有民族主義色彩的經濟路線,部分觀察人士將之描述為與北京的一場全方位貿易戰。該立場的一種表現,就是美國努力減少對中國作為某些重要商品貨源的依賴,比如電子元件和藥品。

中文.jpg
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第27期

2020年初,在北京和華盛頓就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相互指責時,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的努力獲得強有力的推動。

美國公眾和媒體注意到美國對中國製藥原料的依賴已經達到何種程度(一些人估計超過80%)。這種認識的提高,刺激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國會要求減少對華依賴。供應鏈中斷的危險——更不要說北京可能利用藥品來源的主導權在其他問題上對美國施加政治或戰略影響——增加了美國謀求更大程度自立的呼聲。該目標在保守派和經濟民族主義分析人士的文章中最顯眼,而這類警覺並不局限於意識形態領域。善於夸夸其談的主流出版物開始呼籲人們注意這一漏洞,因為它值得關注。

這種擔憂引發了推動中美經濟全面脫鉤的運動。但採用這種政策也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在許多產業,建立全新的供應鏈代價不菲,而且具有破壞性,即使美國願意容忍對東亞和其他地區非中國貨源的依賴,上述問題也還是會存在。如果美國的目標是要在一系列所謂戰略性產品的生產上自給自足,那麼困難會更大。

不過,潛在的成本和弊端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幾位歷史學家指出,原版冷戰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美蘇之間缺乏重要的經濟聯繫。例如,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對蘇聯的出口在16億到35億美元之間波動,即使剔除通脹因素,與美國2019年對中國出口1066億美元的當下相比,這也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從蘇聯的進口甚至比美國對蘇聯的出口還要少,在1986年這個典型的年份里,只有5.582億美元。

某種意義上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國領導人更容易進行冷戰之爭,因為這麼做的經濟代價很小。另一方面,缺乏巨大的商業聯繫意味着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略敵意幾乎是無法緩衝的。

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有着根本的不同,也更加複雜。兩國經濟關係既深且廣,2019年全年的貨物貿易總額達5590億美元。中國也是美國最大的金融債權人之一,持有約1.07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即使一場平淡的冷戰對兩國都代價不菲,因為全方位的敵意破壞性極大。而規模龐大的中美經濟關係會是任何形式的軍事對抗——即使是有限對抗——的主要障礙。

脫鉤將嚴重削弱這種制約,其發展動向極其不祥。事實上,中美冷戰可能比原版美蘇冷戰更加危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最初幾年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同蘇聯帝國之間的勢力範圍相當明確,貫穿歐洲中部的“鐵幕”讓這一點非常突出,只有資本主義控制下的西柏林是當時世界的危險爆點。分隔南北朝鮮的“三八線”是另一個爆點,但蘇聯與之始終保持着距離。另一個競爭領域在第三世界,但那裡的地緣戰略利益不大,美蘇雙方都謹慎地限制着各自的承諾和風險。

今天,北京和華盛頓面臨的戰略環境遠沒有那麼清晰,存在着好幾個美中之間極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領域。中國不斷加碼的領土主張和在南海日益加強的軍事存在,再加上美國海軍範圍越來越大的“航行自由”巡邏,已經在這片水域製造了極不穩定的危險局面。與此同時,中國與日本這個美國的盟友對東海尖閣列島/釣魚島的領土主張也正在成為衝突的另一個源頭,而華盛頓公然宣稱支持東京的立場。朝鮮半島上尚未解決的一系列問題,有可能導致中國的盟友朝鮮同美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失控,就像特朗普上台第一年遇到的威脅一樣。

最危險的是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關係惡化。北京近年來的行為表明,它對台灣現任領導層連政治統一問題都拒絕討論越來越不耐煩。事實上,台北正在挑戰獨立底限,而華盛頓已將自己與台灣的關係轉變為隱形的全面軍事同盟。在這個問題上,北京和華盛頓正危險地駛上對撞的軌道。

在這種不穩定的戰略環境下,保持穩固的雙邊經濟關係勢在必行。這些關係如今是抑制中美之間發生武裝衝突的主要因素。美國意在與中國脫鉤的戰略,不僅從經濟角度看是值得懷疑的想法,從戰爭與和平角度看也可能成為致命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