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斯蒂芬·羅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

當中國打噴嚏

2020-02-28
When-China-Sneezes.jpg

世界經濟明顯感冒了。COVID-19的爆發恰逢全球商業周期處在特別脆弱的節點,全球產出在2019年只增長了2.9%,為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比2.5%這一通常代表全球經濟衰退的臨界值僅僅高出0.4個百分點。

而且,去年大多數主要經濟體更脆弱了,這讓2020年初的前景撲朔迷離。日本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繼又一次上調消費稅之後,日本第四季度GDP年化增長縮水6.3%,大大超出預期。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德國和第十大經濟體法國12月份的工業產值增幅分別為-3.5%和-2.6%。相比之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顯得較有韌性,不過,2019年第四季度的實際增長率(扣除物價上漲因素)為2.1%,很難稱得上繁榮。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是目前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中國,2019年最後一季的經濟增速減至27年來最低水平,只有6%。

換句話說,今年年初不允許發生意外。然而,一場大的意外還是出現了,那就是中國的COVID-19衝擊。在過去一個月里,對湖北省(5850萬人口)的空前隔離加上對城際(和國際)旅行的嚴格限制,使中國經濟幾近停擺。摩根士丹利中國團隊編製的每日經濟活動跟蹤報告表明了這種中斷對全國的影響。截至2月20日,煤炭消費(仍佔中國能源消費的60%)同比下降38%,全國交通運輸同比情況更差,從而使中國近3億農民工在春節後難以返回工廠。

供應的中斷尤其嚴重。中國不僅是遙遙領先的世界最大出口國,而且在全球價值鏈中心發揮着關鍵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價值鏈佔世界貿易增長的近75%,而中國是這一增長的最重要源頭。蘋果最近的收益預警也充分說明,中國衝擊已成為全球供應的主要瓶頸。

然而需求側的影響也很重要。畢竟,中國如今是大多數亞洲經濟體最大的外需來源。不出所料的是,日本和韓國2020年初的貿易數據都出現明顯的疲軟跡象。因此幾乎可以肯定,日本的GDP將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這意味着日本在三次上調消費稅(1997年、2014年和2019年)之後都遭遇了經濟衰退。

中國的需求不足還可能沉重打擊本已疲軟的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甚至,它還可能對獨善其身的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因為中國作為美國第三大且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美國2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初值的大幅下跌已經暗示出這種可能,並印證了一句老話:搖搖欲墜的全球經濟中沒有哪個國家是世外桃園。

說到底,COVID-19的終結及其經濟影響最終還是要看流行病學專家的。雖然這門學科遠遠超出我的專業知識,但我的感覺是,目前這種冠狀病毒似乎比2003年初的SARS更有傳染性,卻不那麼致命。17年前疫情暴發時我正在北京,我還清楚記得當時中國籠罩着的恐懼和惶惑。好消息是那次中斷很短暫,那一季的名義GDP增速降低了2個百分點,但隨後的四個季度出現了強勁反彈。不過,當時的情況有很大不同,2003年中國正一派繁榮,實際GDP增速高達10%,全球經濟增速也有4.3%。對中國和全世界來說,SARS帶來的破壞不足為道。

今天的情況則完全不同,COVID-19的打擊發生在經濟脆弱得多的時候。重要的是,受打擊的主要是世界最重要的增長引擎。IMF預計,今年中國佔全球產出的份額為19.7%,這比2003年的8.5%增加了一倍多。況且,由於2008年以來中國為世界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7%,而且沒有其他經濟體能填補這個空缺,所以2020年上半年全球很可能出現全面衰退。

沒錯,這一切也終將過去。雖然疫苗生產需要時間,至少要6到12個月,但是北半球天氣轉暖,再加上前所未有的隔離措施,感染率在未來幾個月的某一時刻將會達到頂峰。但由於過早放鬆隔離和旅行限制有可能引發新一波更廣的COVID-19擴散,所以經濟上的反應無疑會滯後於病毒感染曲線。這意味着中國至少將有兩個季度的增長缺口,比SARS時期長一倍,中國因此達不到其2020年6%的增長目標,差距可能多達1個百分點。最近中國出台的刺激措施主要是針對隔離解除後的經濟反彈,彌補不了當前嚴格限制所造成的影響。

這對投資者的樂觀共識影響不大。畢竟,按照定義,衝擊只是潛在趨勢的暫時中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容易忽視衝擊,但關鍵是要留意它對潛在趨勢的含義。COVID-19襲來之時,世界經濟正疲軟,而且越來越糟,因此SARS時期的V型復蘇軌跡將很難複製,尤其美國、日本、歐洲貨幣和財政當局手中的彈藥又是如此之少——當然,這始終是一大風險。在投資泡沫泛起的這些日子裡,中國打噴嚏對長期自滿的金融市場來說也許格外令人不安。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When China Sneezes”(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