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聯濤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肖耿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為什麼涼戰有可能比冷戰更糟

2020-01-07
sheng.jpg

近年來,人們對中美新冷戰的擔憂不斷上升。不過,對這兩個大國之間緊張關係的更恰當描述,應該是“涼戰”。涼戰的特徵不是舊式的利益圈子和代理人戰爭,也不是“保證彼此相互毀滅”的威脅,而是大範圍競爭和深度相互聯繫的前所未有的結合。

即使沒有標誌着冷戰的核毀滅威脅,這場涼戰的結果也有可能是“雙輸”,尤其是在美國或中國相對另一方開始佔上風的情況下,失敗者很可能魯莽行事,把對手也拉下水。但出現“一輸一贏”甚至“雙贏”的結果也不無可能。無論發生什麼,其影響都將波及全球。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2018年夏天發起的這場仍在進行中的貿易戰,就是涼戰動態的一個直接的例子。雖然蘇聯是封閉的經濟體,但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如今已經成為與美國、德國並駕齊驅的全球三大供應鏈樞紐之一。

考慮到中美經濟的深度互連,無論是兩國之間還是與世界其他地區,如果貿易戰得到解決,那麼各方都會獲益。這也是為什麼要說最近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是個好消息。

但接下來的一步還在未定之天。如果協議失敗,衝突繼續升級,美國和中國就有可能採取行動,斷絕直接的聯繫。然而,鑒於打破全球供應鏈有難度,美國和中國還會保持着間接聯繫。因此,雖然世界經濟將被重塑,每個人都會因為貿易摩擦增加而付出額外代價,但形成完全獨立、相互競爭的貿易體系,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不幸的是,貿易也許是唯一不會發生全面戰略競爭的領域。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美國和中國似乎越來越喜歡冷戰式的零和策略,這或可引發一場範圍廣泛且極其浪費的雙邊競賽,涉及從國防和創新,到金融和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

與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一樣,這類競爭會導致出現加勒特·哈丁所說的“公地悲劇”,即人們過度使用可以得到的資源,而不顧及對社會(包括他們自己)的負面影響。那些被美國和中國用來進行全方位競賽的資源,以及其他國家為適應這種新戰略環境而不得不投入的資源,將使國際貿易和投資所創造的價值相形見絀。

例如在技術方面,中美競爭將導致出現兩個獨立的創新生態系統,每個系統都有不同的標準和核心技術。這將大大增加研發成本,加大具有破壞性的系統中斷的風險。經過數十年全球化之後,這不啻一種代價高昂的倒退。

這種分裂也會削弱全球治理。已經劍拔弩張的多邊機構——比如易受攻擊的聯合國、IMF和WTO這三個機構——將不再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發揮作用,這將破壞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全球經濟的其他屏障,如支付系統,同樣也會崩潰。

為了避免出現這類後果,美國和中國必須採取措施建立信任,加強合作,完善政策約束。這並不意味着它們必須在所有問題上達成一致。相反,就像中國諺語說的,“不打不相識”。它們必須禮貌而清楚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同時誠實地維護各自的底線。

例如,美國有必要同意不挑戰中國的基本增長模式、政治體制或根本的意識形態。這將意味着限制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2018年主張的針對兩國關係的“全政府”策略(而他卻指責中國採用這種策略)。戰略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並非所有工具或話題都是公平遊戲。幸運的是,有跡象表明,至少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已經認識到中國的意識形態紅線。

這不是說中國沒有任何讓步,或者不願意做出讓步。按照美國的要求和自身的長期結構改革目標,中國正致力於繼續開放其經濟和金融體系。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有活力的城市集群,如大灣區,就是為了支持這一努力。採取措施促進可持續性、減少腐敗、精簡機構、解決不平等問題,也是為了這一目的。

中國還通過參與多邊框架和協議,如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美國正退出該協定),表現出在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方面進行合作的意願。中國還利用自己的財富投資於創新,支持他國的發展。

而涼戰有可能破壞這些努力,因為面對談判桌上的美國,中國首先要加強自己的地位。這意味着要確保美國短期行為造成的中斷不會對中國構成長期系統性威脅,即便會傷害到全球經濟。

中美之間正在展開的涼戰遠不如冷戰那麼刻板。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它的副作用,需要雙方都認識到,在一個互通互連的世界上,加強自身地位的努力如果破壞了全球穩定與活力,就會變成弄巧成拙。貿易戰使這一教訓尤為突出。不幸的是,幾乎還沒有理由認為這個教訓已經被汲取了。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Why a Cool War May Be Worse than a Cold One”(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