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中國經濟十年大變革

2019-04-04
c.jpg

對西方來說,2008年標誌着一個危機、衰退和復蘇不均衡的艱難時期的開始。對中國來說,2008年同樣是重要的轉折點,但它開啟的卻是幾乎沒人預見到的十年高速發展。

當然,在美國投行雷曼兄弟的倒閉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領導人也憂慮重重。而讓他們更加擔憂的還有天災,其中包括2008年1月中國南方嚴重的凍雪災害和五個月後的四川大地震,以及在西藏發生的動亂。

起初,中國的擔憂似乎在變成現實。雖然8月份北京主辦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奧運會,但在2008年10月,中國股市從2007年的6124高點暴跌至1664點,錄得創紀錄的崩盤。

但中國政府仍然緊守轉變該國增長模式的長期計劃,力爭從出口向國內消費轉型。事實上,由於全球經濟危機使中國依賴外需的風險凸顯,中國的經濟轉型反而得以加快。

這一努力獲得了回報。過去十年來,成百上千萬中國人步入中產階級,中產階級人數目前已達兩億到三億,他們的人均凈資產為13.9萬美元。中國中產階層的總支出能力或已超過28萬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為16.8萬億美元,日本為9.7萬億美元。

中國中產階級已經具備了實力。過去十年,中國每年購買了全球70%的奢侈品。雖然人均汽車保有量只是全球水平的一半,但2008年以來中國人已經超過美國人,成為是世界最大的汽車買家。2018年有超過1.5億的中國人出國旅遊。

對中國政府來說,培育出如此龐大的中產階級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最高經濟智囊劉鶴在2013年所寫的,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的目標是成為全球的製造中心,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吸引國際資本和知識,而在2008年以後,中國戰略上的當務之急轉向降低債務風險和提振總需求,同時採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鼓勵國內消費和投資,從而降低中國在外部衝擊下的脆弱性。

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例如建設了近3萬公里(1.86萬英里)的高鐵。連通性的加強——僅去年一年高鐵就運送了近20億乘客——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聯繫,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並實質性拉動了消費。

由於這些努力,加上通過併購獲得關鍵技術,以及對發達經濟體進行獲利匪淺的基礎設施投資,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經濟規模幾乎增加兩倍,GDP達到90萬億元人民幣(13.6萬億美元)。2008年中國的GDP不到日本的一半,2016年則是日本的2.3倍。

當然,也出現了艱難的挑戰。地價和房價飆升,城市房地產價格的暴漲讓許多人擔心出現泡沫。信貸增長使風險進一步加大。但總體上,在擴張性政策的支持下,中國迅速成為了全球經濟強國。

不過此次增長的一個關鍵特點並不是中國領導人規划出來的,更不是產業政策所帶來的,這就是,以消費為重點的創新產業在2008年以前幾乎不存在,到今天卻成為中國經濟當中日漸強大的推動力。

中國如今已經是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的全球領先者。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到24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60倍。2008年中國的頂級企業是國有銀行和石油公司,現在它們已經被阿里巴巴和騰迅這樣的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巨頭超過。如今,互聯網和高科技公司每年創造着數以千萬計的就業崗位。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作為中國發展主要引擎和依然為國家提供最多就業崗位的製造業表現並不出色,部分原因是工資出現快速增長。其結果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然而,許多經濟學家不是去研究這種用傳統GDP衡量標準無法捉摸的轉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試圖找出中國增長敘事的漏洞上。例如,布魯金斯學會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估計,中國經濟規模比官方數據所顯示的要小12%左右。

這沒有什麼意義。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變化是翻天覆地、前所未有、實實在在的。與試圖證明中國的成就並不那麼讓人欽佩相比,努力了解這些變化才對世界更有裨益。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China's Decade of Sweeping Economic Chang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