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石油人民幣」崛起

2018-12-06
A.jpg

現在,距離中國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合約僅僅過去十個月時間。儘管有人唱衰和發出刺耳的警告,但石油市場仍在繼續運轉,而且中國期貨合約已經確立了自身地位,它在新加坡和迪拜的交易量超過了以美元計價的石油期貨交易。

當然,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的交易量仍然不及在倫敦交易的布倫特原油和在紐約交易的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TI)。但中國的原油期貨合約受到跨國大宗商品交易商(例如嘉能可Glencore)的重視,它的定價方式也與布倫特和WTI指數不相上下。正如我們在《亞太學刊》上所說的,這些結果都表明,中國的石油期貨可以令人民幣成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核心。

可以預期,原油期貨合約的推出將擴大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交易的範圍。隨着中國更多的原油進口用本幣計價,外國供應商也會有更多的人民幣賬戶,他們不僅可以用這些錢購買中國的商品和服務,還可以購買中國政府的證券和債券。這將加強中國的資本市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或者是至少讓石油市場逐步實現去美元化。

在過去十年當中,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更多是依靠IMF的特別提款權(SDR),使人民幣成為可供選擇的國際儲備貨幣。2009年,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一篇文章中闡述了這一戰略。隨着IMF向中國這樣的新興工業大國分配新的SDR,以包括人民幣在內的一攬子貨幣為基礎的SDR不僅可以作為發展工具,同時也可以作為抗衡美元的國際支付手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以SDR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對其他國家來說也成為一種誘人的前景。

周小川2009年的文章刺激了這方面的努力,因為他指出以美元為中心的體系具有明顯缺陷(例如美國長期逆差的影響),並概述了用SDR作為國際金融結算替代工具的好處。

在中國和其他許多國家遭遇美國關稅攻勢,而其他大宗商品市場有可能進一步發展人民幣計價交易的時候,人民幣原油交易的確立預示着美元霸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許在不遠的將來,美元將不再被視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支柱,美國靠美元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享受到的(按吉斯卡爾·德斯坦的著名說法)“過度特權”將一去不復返。

如果中國的最終目標包括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那麼,它當前更直接的目標就是國際體系的去美元化,其部分動因也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實施關稅或制裁。中國轉而推動上海的原油期貨交易就說明了這一點,它代表着中國聚焦SDR的戰略取得決定性突破。

這也是中國面對美國貿易制裁借力打力的一種手段,說明這些制裁得不償失。例如,為應對美國的實際或潛在制裁,俄羅斯和伊朗都在向中國出售石油並接受人民幣支付。它們還從中國大量進口產品,同時還出於其他原因尋求加強彼此之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中國把人民幣原油合約的出現當成一種手段,讓中國公司以本貨購買石油和天然氣,避免受外幣波動的影響,並向美元霸權發出挑戰。事實是,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同時也是貿易大國和製造業大國,這為它的“石油人民幣”(petroyuan)和其他人民幣國際化努力提供了有力支撐。如果中國能夠經受住美國的反擊,它的努力就將為多極世界的出現奠定金融基礎。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The Rise of the “Petroyuan””(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