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史劍道 美國企業研究所常駐學者

人民幣的真相

2018-05-10
1.jpg

美國和中國正在進行一場關於貿易的口水戰,“強制技術轉讓”和“25%的關稅”這類句子比比皆是,但並沒有實際發生。上周美國在北京提出的需求清單相當長,不過美國打算採取行動的清單卻非常短。

中國方面一個沒有意義的說法是“貨幣貶值”。北京是不會讓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其原因也許會讓政策制定者和主流經濟學家感到意外。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 上一次北京讓貨幣貶值,而中國的出口並未增長,反倒是資本逃離了中國。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含糊不清的新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小幅貶值。當時中國總體上是資金凈流出。之後資本流出速度大概翻了一番,因為人民幣持有者認為它會越來越不值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2016年初又幹了同樣的蠢事。雖然第二輪資本流出的速度放緩,但累積效應足以引發全球對國際收支危機的擔憂。中國政府最終接受教訓,於2016年後期對資本流出實行新的限制,人民幣對美元的下滑得以扭轉,2017年人民幣匯率上漲7%。

結果是,外匯儲備穩定了。人民幣貶值有可能再次導致資本外流,這直接有違中國的政策目標。決策者們往往不了解的是,中國的匯率政策並不反映它的實力,而是反映它的弱點。而主流經濟學家們往往不了解的是,中國的匯率不是為了適應變化,例如適應美國的新關稅,而是為了增進穩定。

資本退出是北京在2016年末沒能解決的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從基礎設施債券,到迎戰亞洲金融危機,再到今天政府給半導體企業融資,中國都是依靠老百姓的儲蓄來資助國家計劃。儲蓄被困在國有銀行的低息賬戶中,也就是長期以來所說的“金融壓制”。

中國聲稱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它的金融系統壓力增長更快。國際清算銀行表示,從2009年到2016年,非金融部門信貸增長速度是GDP增速的一倍以上。美國花了34年增加的債務負擔,中國用八年就完成了。

北京金融政策的出發點是確保國內老百姓繼續把他們的錢交給國內金融機構,以維持信貸機器的運轉。它所使用的手段是限制資金流出,最重要的是先確定匯率,以防止人們做試探這些限制的打算。

因此,北京匯率政策的主要目的不是美國批評人士所以為的,是要推動出口,也不是基礎經濟學所闡述的,要適應國內的經濟轉型。要想確定人民幣“真實的市場價值”,是被低估還是高估,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國有一個非市場化的金融體制,它決定着人民幣匯率的水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人民幣和日元、歐元一樣對待,並不是出於金融上的理由,而純粹是政治性的。同時,那些把中國稱為匯率操縱國的人是對的,但其方式並不是他們以為的那樣。中國主要是通過盯住美元操縱人民幣,過去十年來,人民幣匯率一直在1美元兌換6-7元人民幣之間。北京這麼做主要是對內,是為了穩定,而不是對外為了增長。

所以人民幣貶值的說法可以休矣。人民幣貶值威脅,出自它會讓美國失去就業機會這種想法。但這種擔心是錯誤的。1994年初,中國讓人民幣貶值了50%,而美國就業市場大漲。2005年到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8%,我們的市場卻衰弱了。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與我們自己的政策相比中國的貨幣並不重要。第二個原因是人民幣的作用與通常的貨幣不同。由於這兩個原因,人民幣不會貶值。對於人民幣貶值,沒有什麼理由相信它會傷害美國,但我們卻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它會傷害到中國。

本文原載於美國網站The 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