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沒有輸出通貨緊縮

2015-11-11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實際上,與大蕭條以來歷次危機相比,這次危機後的復蘇是最慢的。現在有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增長乏力,另一個是通貨緊縮。

China-economy.jpg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談到中國作為2016年20國集團輪值主席所要發揮的作用時,簡明扼要地表示,20國集團重要的是應對最緊迫的宏觀經濟問題,以保持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

總體來看,金融危機毀掉了經濟增長的動力,而新的、使全球經濟在宏觀和微觀層面都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增長動力尚付闕如。可以肯定地說,全球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將經歷一個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

IMF在其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再次調低2015年的全球GDP增長速度至3.1%,顯示主要經濟體仍面臨投資、消費和出口的下行壓力。多數經濟學家預計,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GDP增長速度為3-3.5%。WTO預計2015年全球貿易增長4%,大大低於危機前十年6.7%的年均增長水平。前景的確不樂觀!

先看主要經濟體。美國的經濟復蘇在經合組織國家中最快,但其速度仍令人失望地遲緩,儘管美聯儲推出三輪量寬措施,回購超過3萬億美元的國債和抵押貸款證券。過去五年,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公司的年均收益率為6.9%,遠低於金融危機之前。更說明問題的是,這些收益中只有一半來自實際業務經營,另一半來自回購本公司股票以支持股價。從2007到2014年,美國GDP累計增長8.7%,同期私人投資增長僅有4.3%。

這隻說明一件事, 那就是,由於對低回報和在另一場危機中將投資迅速變現的不確定性感到擔心,美國實體經濟投資非常虛弱。美國的生產率在2011年到2014年放慢到年均只有0.5%,這導致工資增長的停滯。

歐洲與日本的情況更糟。除了德國和少數北歐國家,歐盟遭受了復蘇緩慢和債務危機不斷深化的雙重打擊,其失業率長期以來高達10%。日本經濟處於低迷期已經超過20年,日本官方債務與GDP之比超過200%。受累於人口老齡化、經濟結構僵化和生產率下滑,日本經濟不可逆轉地深陷泥潭。

新興市場總體上比發達經濟體好,但抑制增長的經濟周期和瓶頸集中出現,導致增長放緩並伴隨更大的不確定性。

顯然,隨着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在GDP總量和增長速度上都更快一些,全球經濟版圖正在發生變化。這被委婉地稱為“重心轉移”,意即新興經濟體的表現要比其發達國傢伙伴略勝一籌。過去五年里,發展中國家每年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50%,而中國每年貢獻30%。21世紀初,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80%和20%,但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完全倒過來,變成19%和81%。

不幸的是,新興市場同樣遇到了阻力,整體經濟增長明顯放緩。IMF將今年新興市場整體增長預測調低至4%,與2010年的4.5%相比顯著下降。其中的主要困難包括:

1、全球經濟惡化,復蘇緩慢,發達國家出口市場萎縮。

2、由於美元強勢和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以美元計價的海外債務變得沉重,債務違約風險增加。2007年以來,全球債務增加到57萬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翻了一番。

3、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沉重打擊了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例如石油,2014年是110美元一桶,現在下跌到不足50美元一桶。

4、中東、東非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動蕩也增加了經濟復蘇的困難,它不僅是對動蕩地區,同時也給全球天然資源貿易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為這些地區正是這類資源豐富的地方。

通縮風險正在不斷增加,使全球經濟復蘇雪上加霜。現在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通縮壓力。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在聯儲2%目標線以下,歐盟的通貨膨脹率接近於零,甚至不久前出現負值。這一切的背景,是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

摩根全球通貨膨脹指數顯示,過去幾年裡,通貨緊縮在全球司空見慣。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通貨膨脹率僅為1.6%,不僅低於2014年底2%的基準,更大大低於1990至2013年全球11%的年均水平。許多經濟學家擔心,通縮威脅在未來兩年會席捲全球,使全球經濟復蘇前景更加黯淡。

最讓人擔憂的是,更大的通縮壓力正在顯現,好消息卻杳無聲息。美聯儲加息的“靴子”早晚要丟下來,再加上美元強勢,吸引了大量資本流入美國,導致金融市場劇烈動蕩,這使經濟出現轉機更加無望。

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美元強弱周期的交替對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周期變化舉足輕重。美聯儲去年退出量寬,標誌歷時十年的弱美元周期結束,和可能延續數年的強美元周期開始。強勢美元註定給全球價格造成下行壓力,特別是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包括銅、鐵礦石和石油。

過去三年,彭博大宗商品指數錄得40%的下跌,同時全球初級產品指數從2014年初的180點下降到2015年7月底的124點,下跌了36.7%。如布倫特石油,從2014年8月的103.19美元一桶下降到不足45美元一桶,下跌了56%。

有些人將嚴重的通貨緊縮歸咎於中國大宗商品需求減少和對全球的消費品出口增加。這種指責完全是無稽之談。

德國中央銀行經濟學家桑德拉·艾克梅爾和馬庫斯·庫恩蘭茨2013年所作的研究得出頗有說服力的結論:廉價的中國商品造成的“供給衝擊”,只能解釋2002年至2011年間中國以外消費價格平均1%的變化,而中國的飛速發展引發的“需求衝擊”,使全球消費價格發生了3.6%的改變。全球通貨膨脹有95%的因素來自中國之外。真相大白!

另一項責難,是說人民幣的升值或貶值使全球價格產生劇烈波動,或出現通貨緊縮。這也毫無事實根據。真相是,即使不久前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了約3%,截至2015年7月底的一年內它仍然總體升值了13%。

中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更加強調質量,而不是數量。兩星期前結束的中共五中全會確立的政策是,中國2016年開始的“十三五規劃”將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即使新常態下每年GDP增長7%左右,也等於中國的GDP一年凈增加700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GDP。中國經濟未來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實際上,在黯淡的全球經濟前景中,中國是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