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應對新冠疫情不是一場國際競賽

2020-03-04
LI-ZHENG.jpg

新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已經面臨過多次跨國性的傳染病威脅,如今的新冠疫情可能是其中最為兇險的一場危機。這種新的跨物種病毒還在世界多國快速傳播,病毒非常狡猾,有很強的傳染性和適應能力,迄今,全球已經有近200個國家出現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美國、意大利、中國、西班牙、德國、伊朗、法國、英國是目前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這場疫情也許能像以往的全球危機一樣,讓國際社會再次意識到國際合作的必要性,與此同時,疫情所引發的一些新的消極因素也需要得到關注。

疫情所引發的恐慌致使全球資本市場出現了一輪猛烈的下跌,市場預計疫情會對全球供應鏈帶來衝擊,並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長期前景。隨着疫情不斷擴散,引發全球性金融和社會危機的風險正在顯著上升。然而,當前世界各國對於疫情的國際合作仍不夠充分,這不僅不利於管控疫情,也可能會喪失管控其他領域危機的黃金機會。一旦疫情引發了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可能遠比疫情本身更加深遠。

國際合作的不足可能出於兩個原因。其一,2016年以來,民粹主義在全球蔓延,美國及西方國家推動國際合作的動力不足。民粹主義驅使西方國家政府最先考慮的並非國際合作,而是孤立自保。美國率先對中國實施出入境限制,隨着疫情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他國公民採取歧視性措施。民粹情緒讓一些陰謀論和假消息更容易在社會層面上傳播,而呼籲國際合作的建設性聲音被邊緣化。

其二,美國所提出的大國競爭理念削弱了國家間的戰略信任。2017年底美國政府提出大國戰略競爭的理念後,中美關係明顯趨緊,世界各國對於大國合作的信心降低。此次疫情期間,美國國內出現了一些較為消極的論調。例如,一些政客和媒體稱疫情是中美治理模式的競賽,是兩國科技綜合實力的比拼等等。一場不幸的災難被無端加入了國家戰略競爭的色彩,這增加了各國推進國際合作的顧慮。

無論從應對疫情本身還是疫情所帶來的連鎖反應看,當前推進國際合作與國際協調都至關重要。新世紀以來,全球頻繁出現新型傳染病也許並不是一種巧合。隨着氣候變暖,一些原始病毒正在重新釋放到自然界,全球化也加速了傳染病擴散的速度和範圍。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生物恐怖主義的風險顯著提升。這些風險均具有國際性特徵,各國無法獨立面對。

與此同時,新型傳染病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影響也在顯著提升。此次新冠疫情是發生在全球“社交媒體”時代的首個大型傳染病,疾病所帶來的恐慌經由社交媒體迅速傳播,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的陰謀論、假新聞、極端言論等“信息病毒”。這些信息增加了政府管控的風險,放大了疫情的影響,也容易引起不同國家民眾的仇視。

當前,由於疫情全球性大暴發的風險正在持續提升,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從三個層面上加強國際合作。

其一,各國政府和醫學界應當摒棄政治成見,加強針對疫情防控的信息、技術和資源共享。各國應支持世衛組織的權威,藉助該平台廣泛共享有關病毒、病例和治療方案的信息。各國應促進對疫苗、特效藥的國際聯合研發和研製,推動防疫物資庫存信息的透明化。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將有助於各國避免在疫情防控方面犯下同樣的錯誤,進而提升防控的整體效果。

其二,各國政府需要就疫情所產生的經濟和貿易影響迅速展開協調。這些基於國際多邊平台的合作包括向市場釋放信心和積極信號,加強經濟宏觀政策協調,避免疫情衝擊國際貨物貿易和供應鏈。各國政府尤其應當重視醫療物資的供應鏈安全,啟動緊急機製為相關醫療物資跨境運輸提供綠色通道,增加各國在藥品和防護物品上的跨國產業鏈合作,提升生產效率。

其三,各國主流媒體應當集體發聲,支持世衛組織及各國政府,宣傳科學防疫知識和手段,共同反對關於疫情的陰謀論和假新聞。主流媒體在信息傳播上扮演建設性角色將有利於控制疫情引發的社會恐慌和心理衝擊,降低控制疫情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