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郭晨 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研究員

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警鐘為誰而鳴?

2018-06-25
5.jpg
一個中國家庭在一個江蘇垃圾填埋場中進行分揀。

2017年4月,中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了禁止垃圾進口的方案。方案列出了時間表和將要採取的詳細步驟,並確定了負責實施的部委。同天,中國向WTO發出通知,表示為了“中國的環境和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緊急“調整進口固體廢物清單,禁止高污染固體廢物的進口”。事實上,該方案由這樣一個高層機構發佈頗不尋常,但它是中央發出的明確緊迫信號和決議。

據《中國日報》報道,2016年中國進口了全球約56%的固體廢物,以滿足該國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對生產資源的需求。擬議中的改革旨在改變這一狀況,到2019年底用國內資源取代洋垃圾。該政策是經過多年不斷加強監管和加大檢查力度後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中國為什麼要抵止這些利潤豐厚的進口呢?美國業內人士認為,在中國的動機里,經濟因素與國內環境問題同樣重要。通過禁止洋垃圾進口,中國希望提高可回收進口品的質量,這將有助於降低分揀成本,同時減少最後送進中國垃圾填埋場的垃圾。

不出所料,禁令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應,特別是向中國出口大量垃圾的發達國家。各國媒體和行業領袖紛紛發表意見,許多人表現出恐慌,聲稱禁令將使出口國瀕臨“垃圾危機”。樂觀主義者則認為,這是“減少垃圾”和開啟新的資源回收時代的機遇。而中國的新聞媒體只是指出,其他國家“必須適應”並開始承擔處理本國垃圾的責任。

中國政府沉默幾十年後,這一敏感話題終於浮出水面。長期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無視垃圾管理和資源回收責任,在缺少由地方政府主導的有效機制情況下,外來務工人員和企業家接手了這個爛攤子。今天,中國大城市的絕大部分垃圾都是由外來務工人員分揀,他們的這種非正規的廢品管理經濟運作相當成功,雖然極度缺乏監管或配套基礎設施。這些外來人口的工作很有價值也很有必要,但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歧視和排斥。直到不久之前,中國政府還滿足於維持這種現狀,但最近的“低端人口”危機迫使許多外來人員離開廢品回收業,從而形成一個亟需填補的真空,因為城市附近的垃圾開始堆積如山。據我們實地調查,僅在北京,就有至少40%的居民垃圾是由外來務工人員回收的。他們許多人住在城市近郊的村裡,2017年流動人口聚集區發生火災後,他們成為當地政府清理的對象。

政策制定者往往認為環境和社會問題是相互獨立的。中國的垃圾禁令暴露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在多重地理尺度上的錯綜複雜關係。但對於樂觀主義者來說,它為創新型的解決方案提供了機會。正如我此前在《中美聚焦》一篇專題文章中指出的,“低端”或“髒亂”行業——城市規劃者想要清除掉的“不受歡迎”的部分——並非中國城市、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城市日漸富足和奉行消費主義(然而極不平等),公眾對垃圾回收缺乏知識和興趣,這些更應該受到指責。同樣,垃圾禁令暫時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國令人頭痛的垃圾和環境問題的增加,同時也迫使香港重新思考在垃圾危機中自己的貿易中心角色。一個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有利的長期解決方案,在於必須把城市當成一個潛在的公平環境,其中所有的群體都享有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權利。必要的是,必須全面承認那些工作被忽視的人的利益,把他們納入中國未來的城市規劃。而且,世界其他地方已有行之有效的做法,將非正規的垃圾回收納入更有效率的回收體系,既為窮人提供就業機會,也讓所有人受益。隨着中國進入下一個城市化階段,不統籌解決這些社會和環境問題,就會持續面對社會分化和環境不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