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南海「勢不兩立」的替代方案

2014-08-26

在南中國海,把各國能源設施納入海上“聯合開發區(JDAs)”,將給領土緊張關係提供一個誘人的解決方案。

筆者所在研究機構Grenatec設計了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計劃,旨在促進南中國海的和平與繁榮。該計劃以市場力量取代炮艇外交,將令各方獲益。

這一構想的中心點,是在南中國海的東西兩側建立JDAs。其中,開發權通過競投來分配,收益將投入互聯設施。其模式,是類似東盟國家擬議的跨東盟天然氣管網(TAGP)和跨東盟電網(TAEG)。

亞洲開發銀行和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負責監督把JDAs的收益回投到基礎設施中。這一機制的運營總部應設在新加坡,而碳交易應在深圳進行。

假以時日,該網絡將擴大到東北亞(日本、韓國),在東海形成類似的JDAs和基礎設施體系。這一系統也可以向南擴展到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促進蒂汶海和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的能源開發。

這一切的最終結果,將是以南中國海為核心,建立起泛亞洲能源設施(PAEI)。它的第一步是鋪設連接海上JDAs和陸上跨境管網的天然氣管道,之後也許還會有大容量輸電線路。

這個靈活、適用、不會過時的泛亞洲能源設施將為亞洲服務一個世紀,甚至更長。它將顯著減少亞洲的碳排放。

對能源安全、能源市場改革和大規模減排問題從大處着想,為多方着想,為長遠着想,其積極意義怎麼說都不為過。

南中國海不斷升溫的領土緊張,是經濟學所謂“公地悲劇”的一個典型實例。也就是說,當資源產權不明時,會導致野蠻和罔顧環境可持續的快速開發。因為如果行動太慢,資源就會被別人分享。

中國的九段線,中國在越南聲稱擁有主權的海域部署“勘探”鑽井平台,以及中國能源巨頭中海油表示可能在南海另一有爭議地區配置浮式液化天氣技術,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公地悲劇”局面下合乎邏輯的“先動”戰略。

JDAs出現於1960年代,至今已存在於世界各地。在JDAs下,海上領土主張有衝突的國家同意共同開發資源,擱置領土爭議。

目前在南中國海已經有兩個JDAs,越南北部和中國海南島之間的北部灣,是建立第三個的理想地點。

在那裡,中國和越南已經進行聯合海上勘探。如果發現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能源,中越兩國可在聯合開發區框架下共同開發。這將給越南中部和南部、馬來西亞、菲律賓甚至中國南部的海上開發開創一個先例。項目的開發應由企業聯盟承擔,以分攤投資風險。

目前,海上油田的投資,幾乎都是由買賣雙方通過簽訂長達數十年的合同提供,這些合同的基礎是對長期油價走勢的猜測。由於猜測偏離現實,所以可能導致過剩、短缺和現貨價格動蕩。這種情況只對投機者有利,是市場不健康的標誌。相反,一個因網絡架構而變得更靈活、更有效的市場,有助於讓供給和需求保持同步,並形成更可預測的定價。

一個有力的說法是,參與有多邊競投的南海聯合開發區或多邊開發區,將收益回投到基礎設施,會讓中國得到比野蠻單方面開發更多的機會。

因為幾乎可能肯定,中國頂級國有石油天然氣企業(如中海油和中石油),中國頂級輸氣管道工程公司和電力基礎設施公司(如中國國家電網和中國南方電網),將成為主要受益者。

人們很容易以為,中國倡導創建1000億美元資本亞投行的動機,是要憑藉它的數萬億美元貿易盈餘,為國內大企業創造海外基建機會。

那是因為中國國內基礎設施需求逐漸飽和,這些企業由於缺少新項目面臨萎縮。

處理好的話,中國基建產業的國際化再定位將使各方獲益。關鍵是,要確保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是在“開放進入,共同承載”基礎上建設與運營。也就是說,要向所有國家開放,不受政治決策影響。對這一點不該有爭議。這種改革已經在中國國內市場進行,將其延伸到外部有助增加市場的一致性。

位於東南亞中部的能源交易城市國家新加坡,是管理多邊南海基礎設施的理想“中介人”。新加坡已經在東盟提出的跨東盟天然氣管網和跨東盟電網中發揮重要作用,東南亞這兩個區域性樣板,將來也可以充當泛亞能源基礎設施的核心。

今年晚些時候,中國將主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國已表示,希望基礎設施和更深層的區域經濟融合成為會議討論的主題。之後,澳大利亞將主辦20國集團年會,它同樣希望將基礎設施投資問題納入年會議程。

亞太經合組織和20國集團會議,為討論未來更廣泛的多邊能源網絡及其經濟效益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它有助於人們認識,高效、多邊的能源設施對減少氣候變化有利,而這正是明年巴黎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一個關鍵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