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外國媒體涉華報道真的存在偏見么?

2018-01-23
S1.jpg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指責《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報道假新聞時,《人民日報》對此表示贊同。在發表於去年11月的一篇專欄中,該報指出,“中國在許多年裡一直承受着西方媒體的偏見”。它指責美國媒體“對中國進行負面報道”,“無視中國在減貧和保護人權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多中國國民更是言辭激烈,一些人甚至宣稱,美國報紙對中國抱有敵意。在被視為中國版Quora的知乎網站上,與外國媒體相關的搜索量最高問題就是:“為什麼外國媒體總是抹黑中國?”

長期以來,美國媒體機構在中國一直不受待見。自2008年以來,一個名為“反CNN”的人氣網站——該網站宣稱其宗旨是揭露“西方媒體的謊言與被扭曲的事實”——一直在推廣普及這樣一個認知,即西方媒體機構對中國抱有極深的偏見。“做人不能太CNN”成為了當年的年度網絡流行熱詞。

2014年,《人民日報》駐美國記者發表了一篇名為“《紐約時報》的有色眼鏡害了美國害了世界”的文章。文章稱,《紐約時報》抱持着一種冷戰思維,無法看到中國取得的歷史性進步。《人民日報》擁有整整一個網站來記錄它眼中的“西方媒體偏見”,網站列舉了所有該報聲稱“對中國存有偏見”的新聞報道。

隨着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他與美國媒體之間的私人恩怨只是幫助強化了中國社會對於美國媒體持有的負面印象。“如果美國總統都聲稱,他們國家的主流媒體機構是美國的污點,那麼人們就應當對關於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負面新聞持保留態度,”《人民日報》如是說。在特朗普去年出訪北京期間,中國媒體盛讚其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尊重有加。《環球時報》在一篇社論中稱:“很多美國主流媒體機構現在在中國公眾眼中都已經信譽掃地……部分原因在於它們對特朗普的主觀反對。”

負面新聞是美國媒體涉華報道的主流么?

有兩個主要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媒體的涉華報道存在偏見。第一,他們相信美國媒體機構對於抹黑中國的某些議題鬼迷心竅,尤其以人權問題為甚。第二,他們宣稱美國媒體涉華報道中的負面新聞多到不成比例。

但如果審視一下最近一個月《紐約時報》刊登的涉華報道,就不難看出美國媒體似乎對於某個特定議題並未達到鬼迷心竅的程度,而其報道內容也絕沒有展示出任何敵意。在涉華的全部68篇報道中,有12篇是政治新聞,其中的8篇涉及人權問題,剩餘的4篇關於高官腐敗。相比之下,涉及中國外交政策的新聞報道比例最高,有22篇關於中國的國際交往。有時被認為報道不足的社會議題也有8篇之多。

如果美國媒體的涉華報道在題材選擇上存在合理程度的多樣性,那麼對於美國媒體涉華報道有失公允的印象又是從何而來呢?《紐約時報》高級駐華記者黃安偉(Edward Wong)近期的一篇文章或許可以為我們解疑釋惑。他在文章中寫道,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行事風格充滿帝國做派,其影響力主要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而非理念與價值觀。而在國內,中國政府靠推行硬實力與脅迫來管理本國人民。

這在大部分美國媒體的涉華報道中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概念。例如,《紐約時報》近期一篇關於中國關閉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報道中,記者稱“這場運動令農民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夢想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關於實現有序、管制社會的專制理念相對立”。文章隨後又對有關部門在關閉學校過程中使用的粗暴、有時甚至是殘酷的手段進行了描繪。

在關於中國外交政策的報道上,美國媒體認為中國行事充滿帝國主義強國做派的觀點甚至更為明確。無論是中國投資者蜂擁而至柬埔寨大肆搶購地產的新聞,還是中國對驢皮的需求激增導致非洲驢滅絕的新聞,抑或是中國船運公司在哈薩克斯坦建立運輸中心以“檢驗中國實現其野心能力的經濟邏輯”的新聞,貫穿這些報道的共同主題就是,中國正在利用其經濟實力來實現地緣政治野心。美國媒體認為,這一進程正在令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遭到破壞,並干涉了他國內政。

無論這種觀點正確與否,中國人對此都很難接受。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將中國稱為帝國主義勢力或許是西方媒體最自相矛盾的一點。從很早開始,中國學生就被灌輸中國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經歷了百年國恥,因此中國自身絕不會成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反帝國主義被視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而在中國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上,國家通常被視為是一個家長般的存在。當提及國家時,“祖國母親”是中國人最常掛在嘴邊的詞語。批評其父母無疑會令很多人感覺受到了冒犯。

美國媒體涉華報道中的批評性新聞暗示其懷有敵意?

通常而言,中國公民拒絕承認中國是帝國主義勢力的原因有二:美國媒體的這種描述與他們本身抱持的國家概念存在認知上的衝突,此外對於媒體在社會中應發揮何種作用,中美之間也存在概念上的差異。

去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視察《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和中央電視台時發表了講話,為國家媒體職能設定了基調。習在講話中強調,國家媒體應“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旗幟”。甚至在澎湃新聞,一家總部設在上海的以直言著稱的網絡新聞媒體,關於國家的批評性報道都幾乎毫無蹤跡。例如,根據《外交政策》2015年的報道,澎湃新聞在翻譯一篇《經濟學人》的封面文章時,“譯者巧妙地將負面結論以及對於中國或許會在未來讓自身陷入困境的不詳預言全部刪除”。

這就是為何美國媒體機構很難挑戰中國人思維中根深蒂固的“國家即慈愛家長”的理念。中國人不僅從小就被教育相信這套理念,他們每天閱讀的中文媒體也在反覆強化這種理念。一份普林斯頓的研究報告在對3000多名中國網民進行問卷調查後得出了一個令人驚異的結論,雖然官方媒體被認為最偏向政府,但他們依然被視為最值得信賴的信源,因為人們對這些媒體的品牌和內容都耳熟能詳。這意味着當將中國官方媒體對中國壓倒性的正面報道與美國媒體對中國的批評性報道進行比較時,中國人很可能歸咎美國新聞機構,指責它們通過進行“選擇性報道”來抹黑中國。

因此,中國公眾和美國媒體之間需要的是更多共情。美國媒體機構應當逐步認識到,作為它們審視對象的中國人民不應被當作封建臣民來報道,而應當被視為擁有自主權與能動性的人,雖然這種自主權與能動性有時會受到政府管制或社會制約的限制。同時,中國人也應當更多地了解美國的媒體文化。美國記者致力於揭露特朗普總統或其他任何政府的違規行為都是天經地義的。媒體若想實現其監督者的關鍵職能,負面報道不僅無可避免,更應當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