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成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華盛頓如何疏遠了中國的年輕人

2021-11-23
a3e41471a2ffa7491d43c4ed99d3fbc0.jpg

最近,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有帖子講了這樣一個笑話:

一位中國學生對美國同學說:“我想在美國學宣傳。”

“美國沒有宣傳這種東西,”美國學生答道。

中國學生說:“對了,你這正是我想學的。”

這個笑話反映了中國年輕人對美國內政外交越來越多的懷疑、批評和失望。過去兩年來,中美關係急劇惡化,彼此的猜忌、擔憂和敵意不斷增加,太平洋兩岸都興起甩鍋、宣傳戰和陰謀論。

民族主義和反美情緒在中國年輕人當中尤其明顯,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經或正在美國學習的人。正如康奈爾大學政治學家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最近觀察到的,如今中國的年輕人“在外交政策信仰上比老一輩更為強硬”。

中國90後:對美態度的轉變

城市當中的90後群體,尤其是20歲上下的人,是生長在富裕的社會中。可以說,與父輩和祖輩相比,在生活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包括出國留學機會)和數字化時代社交方面,中國城市年輕人與發達國家的同齡人更相似。

李春玲是中國著名的青少年研究學者,《中國青年:在持續的不平等中增加多樣性》是她的最新著作。據她觀察,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同於在“崇洋媚外時期”長大的60後和70後。在鄧小平改革開放時期成長的中國年輕人眼裡,美國是“自由民主的燈塔”和“山巔之城”(燈塔國),1989年的天安門運動正體現了這種情緒。

2018年,李春玲就“國家認同”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對1萬多名國內受訪者的國家認同感進行了評測。調查數據顯示,年紀越小的人國家認同感越弱,受過教育的90後受訪者的國家認同感最低,而且較低的國家認同感與在名牌大學就讀存在着明顯的相關性。2017年,另一個中國研究團隊對全國157所高校的1萬名95後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缺少入黨的動機和熱情。

至於中國年輕人對美國的態度,2018年之前對中國公眾的多次民調顯示,中國民眾對美國的看法普遍非常正面,雖然愛恨交織或矛盾心態並不少見。我對過去10年回滬“海歸”們所做的調查也顯示,大多數人對美國都有好感,2009年的比例為90%,2014年為92%。我的研究還顯示,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留學的人相比,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人對美國的好感度最高。

華盛頓鷹派立場對中國及其民眾的影響

中國年輕人的世界觀,包括他們對美國的態度,近年來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然這其中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對於北京對國內進行過度的政治控制,以及它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華盛頓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從美國的角度看,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知識產權理應受到大力保護。然而,華盛頓一些決策者的強硬政策和言論給中國公眾,特別是給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和學者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中國年輕人近年的這一波反美情緒,也許是對華盛頓鷹派決策者下列敵對行為的反應:

● 聲稱北京正將大量在美國高校就讀的中國學生“武器化”,而且,由於這些學生在中國的家人受到中共當局的恐嚇,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得不去充當間諜,或竊取先進技術;

● 針對中國科學家和美國華裔科學家,美國司法部(首次)啟動針對特定國家和種族群體的計劃——“中國行動計劃”,並使用了“學術間諜”這種有爭議的新術語;

● 使用“中國病毒”和“Kung Flu”等詞語,引發恐華和反亞裔的仇恨犯罪;

● 限制中共黨員及其家屬(約3億人)赴美;

● 侮辱中國的文化遺產。例如在2020年12月的一條推特中,共和党參議員瑪莎·布萊克伯恩稱“中國有5000年的欺詐和盜竊史,有些事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的”。

在近年這些不幸事件發生之前,中國年輕人當中的愛國主義(及仇外情緒)已經高漲。2018年中國的一項調查發現,90%的90後對西方國家對中國抱有的“偏見”不滿。當年,對1萬名2000年後出生的中國年輕人的另一項調查發現,80%的人覺得“中國不是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就是正變得一天比一天更好”。

北京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多年來,中國當局都非常關注年輕人的世界觀和對黨的認識。他們意識到,在世界各地,年輕人往往是激進社會運動的核心參與者,如2011年倫敦的夏季騷亂,以及10年前席捲中東和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從中國當局的角度來看,本國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是敵對勢力滲透的主要目標。

在2012年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不久,習近平就呼籲加強對中國青年的意識形態教育,表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由於深信以美國為首的反華勢力意在顛覆共產黨的統治,習近平在2016年要求國家教育部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9年1月,在中央黨校舉行的一個重要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會議上,習近平列出了中國面臨的七大風險,其中前兩個主要與青年有關。由年輕人主導的香港示威活動也被習所鑒戒。

另有報道稱,習近平還就95後大學生的入黨情況調查發表意見,呼籲加大力度吸收95後學生入黨。第二年,35歲以下的黨員人數就達到2200萬,占黨員總數的24.4%。僅在2018年,中共就吸收了164萬名35歲以下的黨員,佔新黨員總人數的80%。

2020年春季對1.7萬名大學生做的一項全國性調查發現,近年中美關係的緊張(包括貿易戰和孟晚舟事件)大大提高了中國大學生對地緣政治的興趣,助長了日漸升高的民族主義情緒。仍然有大量的中國學生選擇在美國學習,2021年夏天約有8.5萬中國公民獲得了赴美留學的學生簽證。不過,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美國的中國學生比例就已經開始下降了。

越來越多中國的優秀學生選擇了中國自己的頂尖大學。根據清華大學2021年9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過去10年中,該校只有約14%的畢業生出國深造。報告還發現,截至今年4月,在2002年至2011年出國的清華校友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已經回國工作,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增加。《紐約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美國不再歡迎中國優秀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北京將張開雙臂歡迎他們回去”。

華盛頓失去影響中國未來的影響力

美國對華政策當中一個延續百年的觀點是:重要的,是要影響(或教育)中國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最終將影響國家的發展。這種觀點認為,在維持世界和平方面,基於教育的戰略比槍炮和戰艦更加有效。卡特總統和鄧小平發起的令人矚目的美中教育交流活動,就體現了兩國的共同理想。

但在今日的華盛頓,後尼克松時代的對華“接觸”政策被貼上標籤,其中最好的評價是天真,最壞的評價就是失敗。在美國的一些政治領導人看來,總體上講,雙邊教育交流不再是學術交往帶來積極變化的希望所在。相反,人們擔心中國的年輕人,包括美國大學裡的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大多是被洗腦的民族主義者,是被中共利用來破壞美國實力和利益的武器。

然而,正如最近一位對中國年輕人有多年研究的美國人所指出的:“拒絕承認他們(中國年輕人)是有自己想法、夢想、恐懼和慾望的個體,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疏忽。”同樣的,《經濟學人》駐中國記者斯蒂芬妮·斯杜德最近也注意到,“中國年輕人既愛國,從社會角度看也是進步的”。在支持LGBT和女性權利,以及支持消費者權利、分配公正性、環保及其他社會自由政策方面,他們更加敢說敢言。

對在美國留過學的中國學生來說,美國教育和研究機構的慷慨開放是怎麼說都不為過的,更不要說美國社會對他們觀點和價值觀的巨大影響了。同時,不難理解,美國某些角落裡的種族歧視也極大助長了中國學生對中國政府和黨的支持。

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們需要問一問,美國繼續麻木不仁和疏遠中國廣大的年輕人,究竟是有助於推進還是會損害美國的價值觀和利益。從戰略上講,如果疏遠了中國的年輕人,美國還能指望對中國未來的演變有什麼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