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關稅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賀文萍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以伊「12天戰爭」帶來的困惑

2025-06-30
賀文萍.jpg

6月13日至24日,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發生了一場規模空前、持續12天的空襲戰,並以6月21日美國直接參与空襲伊朗3處核設施而達到頂峰。但這場捲入美、以、伊三國的軍事衝突很快於24日宣告“休戰”,而且美國、以色列和伊朗均聲稱自己“贏了”,取得了“勝利”。那麼,這場註定載入史冊的“12天戰爭”究竟是“三贏”,還是“三輸”呢?戰爭本身是僅僅按了“暫停鍵”還是完全“停戰”了呢?

首先,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及美國政府是“立威”了還是“失信”了?特朗普認為通過轟炸伊朗,可以向世界展示美軍B-2轟炸機和鑽地導彈領先世界的“硬實力”,伊朗也會被徹底“打服”並乖乖回到談判桌來。這種“以實力贏得和平”的模式符合特朗普一直以來自稱“厭惡戰爭”並希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設”,因此絕對屬於給特朗普及美國政府“立威”之舉。然而,有美國自身輿論認為,特朗普對伊朗的空襲不僅使其在國內遭遇了民主黨甚至其MAGA運動成員對其“違憲”(對他國的戰爭需要國會的批准)的質疑,而且使得美國陷入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預設的“陷阱”,美國在為以色列的利益戰鬥,“以色列第一”取代了“美國第一”了。

美國轟炸伊朗還使美國的“信譽”受損。在以色列發動空襲前,美國本就預定要與伊朗就核協議進行新一輪談判,但以色列的轟炸使得此輪談判流產。此後特朗普又聲稱要給伊朗“兩個星期”的時間考慮,但卻在僅僅兩天後空襲伊朗。因此,特朗普的“失信”也會使伊朗與美國之間的和解意願和戰略互信漸行漸遠。

其次,伊朗的核能力是被“徹底摧毀”了還是僅僅遭到“部分損失”?特朗普自認為美軍對伊朗3處核設施的強力轟炸已經“徹底摧毀了”伊朗的核設施及核能力,但美國國防部下屬國防情報局所作初步評估顯示,美軍打擊未能徹底摧毀伊朗核設施,而是僅把核項目進度拖慢數月;伊朗在美軍行動前已轉移部分高丰度濃縮鈾;大部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在轟炸後仍完好。伊朗方面更是強調伊朗仍具備核設施和核能力。換言之,伊朗手中仍具備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牌”。

最後,以色列的安全感是“加強”了還是“削弱”了?以伊之間還會再開戰端並且拉美國再次入場嗎?作為中東地區的“小霸王”和軍事強國,以色列一直引以為傲的“鐵穹”防導彈系統在此次與伊朗的攻防戰中“神話破滅”。在12天戰爭內,伊朗共向以色列本土發動了22輪遠程空襲,其中不少導彈和無人機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統,給特拉維夫、海法、埃拉特等以色列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和要害部門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破壞。以色列民眾驚慌躲入防空洞,安全感急劇下降。

在以色列發起對伊朗的“先發制人”空襲時,內塔尼亞胡設定的目標是“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如果外加伊朗人民“起義”推翻伊朗現政權,那就最好不過了。然而,12天的戰爭打下來,這些“目標”似乎無一實現。以伊、美伊之間圍繞伊朗核問題的矛盾糾葛因此也將持續下去。但“12天戰爭”給本就陰霾密布的中東地區局勢“火上澆油”,不僅進一步刺激了地區各國的軍備競賽(甚至對核武器的追逐),而且一旦這種“強軍備、弱民生”的資金使用格局固化,反過來又掏空了經濟發展和地區穩定的根基,事實上不利於地區局勢的穩定。

因此,只要以伊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改變,內塔尼亞胡的執政地位不改變,那麼以伊再開戰端的可能性就完全存在。至於美國是否再次“入場”為以色列“兩肋插刀”,那就要取決於特朗普的判斷以及美國國內政治是否繼續沿襲“以色列第一”而非“美國第一”的軌道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