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烏克蘭戰爭第三年:解開了地緣政治方程

2024-03-15

曠日持久的烏克蘭戰爭是21世紀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衝突,預示着全球治理終將回歸現實政治。

此次戰爭的每個重要階段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影響到美國、中國和歐盟之間複雜的三角關係。俄羅斯的入侵也揭開了它們隱秘的意圖和戰略,導致戰場上出現了一些不可預見的後果。

美式和平的衰落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也許是美國的角色由傳統的全球警察轉向新範式:在日益多極化且可能分化的世界秩序里降低干涉主義姿態。這種轉變始於2021年從阿富汗撤軍,其突然轉變導致塔利班死灰復燃,讓20年來的反恐努力付諸東流。俄羅斯總統普京把美國的這一弱點解讀為“入侵”烏克蘭的好機會。事實上,華盛頓未能阻止俄羅斯,它將這場入侵廣而告之,卻沒有採取行動。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讓其歐洲盟伙措手不及,再次給北約造成打擊。這一決定背後是華盛頓的主要擔憂,即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這種競爭繼續消耗着美國的精力,可能決定着誰將成為新的全球霸主並重塑世界秩序。這種競爭已經導致更強大的政治和安全聯盟的出現,“金磚國家+”進行了擴員,美國主導的印太地區夥伴關係也有所增強。

美國變得不再那麼可靠。在烏克蘭問題上,拜登最初承諾支持戰爭,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後來立場轉向溫和,表示“只要能夠”,說明美國出現明顯的“戰爭疲勞”,減少了對烏支持。這凸顯了對長期以來那種美式和平的不認可。此外,拜登的援助舉措面臨黨派和政治兩極分化的障礙。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也加劇了焦慮情緒。

烏克蘭獲得了很多援助,得以避免戰場失敗,但並不足以確保勝利。美國的軍事援助在不斷減少,如果特朗普獲勝,援助可能停止。他過去關於解散北約的說法和支持普京的立場,可能會極大地改變美國的政策。目前,他聲稱華盛頓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2000億美元”的支持,歐洲提供了“200億美元”。截至 2023年9月,歐洲的援助總額已經超過美國,達到1560億歐元——不包括收容400 萬烏克蘭難民以及向他們提供免費服務產生的費用。相比之下,美國的援助總額為700億歐元。未來,這種差距預計將進一步擴大。

塞.jpg

中國的中立立場

美國帶頭制裁俄羅斯和援助烏克蘭,而中國採取的立場加劇了美西方和俄羅斯兩個對立陣營之間的分歧。

俄羅斯表示,華盛頓是此次戰爭背後的煽動者。中國接受這種說法,呼應俄羅斯國家媒體的表述,提及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然而,與格魯吉亞的情況類似,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前景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使俄羅斯的安全擔憂成立,是否就能證明使用暴力和入侵他國正當呢?中國沒有解答這一關鍵問題。

中國與俄羅斯“結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國都擔心西方干預其政治制度、威脅其國內安全。中國在戰略層面認為,俄烏戰爭是俄羅斯為地緣政治利益而向西方開戰。雖然中國把此次戰爭稱作一場複雜的“危機”,但現實似乎更簡單明了。中國希望美國參與歐洲事務而非印太地區事務。

一年前,中國幫助沙特和伊朗達成協議,並提出烏克蘭和平計劃,這讓外界產生了樂觀情緒。2023年,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在努力維護自己是可靠的和平建設者的地位。10月,普京誓言要在烏克蘭“戰鬥五年”,此後不久,中俄仍在展現雙方的“深厚友誼”。隨後,普京出席中國的“一帶一路”峰會。2024年1月,中方拒絕了在達沃斯經濟論壇機制內同基輔會面的請求。對這一姿態,澤連斯基稱之為“親俄的中立立場 ”。

促進和平以及未來戰後重建都可以提供潛在的經濟收益,包括貿易、投資、資源和基礎設施發展協議,為“一帶一路”在該地區的擴張提供重要的渠道。但是,中國大幅擴大對俄貿易,目前中國佔俄羅斯進口的一半,比戰前水平翻了一番。

中國學者閻學通曾含蓄提醒“需要防範有人利用歷史煽動對立情緒”,同時“關注當事人的動機”。

戰爭對中歐關係的主要影響

這場戰爭給歐洲敲響了警鐘,阻礙了其經濟增長、發展目標和地緣政治野心。它揭示了歐洲大陸的不安全感,使其認識到北約保護傘之外地區的軍事準備不足——矛盾的是,這個組織因為普京發動的戰爭而復活。

俄羅斯對其導彈射程內的鄰國(包括波羅的海國家、捷克、芬蘭、德國、挪威、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瑞典)持續進行恐嚇。這些國家面臨受到侵略的風險,俄羅斯的恐嚇反而增強了它們的團結意識。

親俄羅斯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最近的滑稽舉動堅定了歐盟解決俄烏戰爭的決心。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英國脫歐後加強與歐洲大陸的關係,都強化了這一現實。是否扣押被凍結的俄羅斯資產,現在還沒有最終決定。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此舉對於“阻止其他不良行為者違反國際法”至關重要。

儘管如此,對這場歐洲戰爭加劇的擔憂仍在加重,這凸顯了加強安全和重新調整戰略方針的必要性。儘管歐盟號稱擁有世界第三大軍事預算,但27支獨立的軍隊效率低下,造成了不必要的開支。增加國防開支、提升合作可以提高地緣政治凝聚力,但歐盟無法獲得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而且也需要更多開支,而這可能危及神聖不可侵犯的福利國家身份。

最近幾周,知名人士警告稱有可能會和俄羅斯發生衝突。英國和瑞典建議全國動員“備戰”;愛沙尼亞、挪威和波蘭則設想大約三年的時間窗口;德國的軍事規劃為2025 年的事態做準備。因此,2024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不太可能改變當前軌跡,歐洲將加大實現自主共同防禦和強化“戰略自主”的努力。

這場戰爭對中歐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美歐關係得到加強,歐洲與中國的關係變得疏遠——中國提出和平倡議後,改善對華關係的希望已經破滅。歐洲制定了更多針對中國的經濟安全措施,強調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

歐洲認為中國的立場令人費解,原因如下:首先,烏克蘭戰爭仍然是歐洲最關心的問題,它多次要求中國提供援助。其次,鑒於中國與普京的友誼以及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中國最有能力促進和平。第三,中國已經證明自己有能力實現外交突破,沙特、伊朗和緬甸的情況便是證明。儘管重塑中歐關係的潛力巨大,但結束戰爭的努力已經陷入停滯。

地緣政治現實

地緣政治利益給外交和平努力蒙上了陰影。美國放棄領導地位,中國沒有填補這一空白,再加上歐盟自身的局限,聯合國、G7、G20等多邊組織在應對地緣政治挑戰方面顯得捉襟見肘。全球秩序需要重構,大國應該承擔應有的責任。

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中東、印度,可能在烏克蘭問題上持冷漠態度。對於所謂的全球南方國家來說,西方世界的事情似乎很遙遠,而且它們也在努力應對本國的傳統挑戰。由於爭奪領土和資源,地區衝突持續存在。矛盾的是,現在出現了新的勢力範圍。比如,俄羅斯向非洲擴張勢力,當地領導人從獲得解放轉向對俄羅斯的依賴。

因此,普京成為自己發動的消耗戰的主要受益者,實現了其部分目標。他利用昔日帝國榮耀背後的擴張主義野心,掩蓋國內的政治反抗,壓制了可能出現的新領導人。此外,憑藉核打擊能力和廣闊的領土,他希望將大約20%的烏克蘭土地重新納入俄羅斯的版圖,這與最初的預測有很大出入。

對於烏克蘭來說,解決這場非正義的、不公正的和可怕的人類悲劇是生死攸關的事情。然而,沒有美國和中國的支持,烏克蘭面臨著動蕩的風暴。此外,空洞的承諾並不能帶來安慰。腐敗、治理問題、經濟表現不一和領土爭端給歐盟一體化帶來了巨大障礙。面臨此類挑戰的國家怎麼能滿足加入歐盟的嚴格要求並最終成為歐盟的一部分?

正義可能遲到,但否認正義是不可接受的。與此同時,歷史也提醒着征服者:今天的勝利總會在明天的風中化為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