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肖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冷戰與大國興衰:從奧本海默到薩哈羅夫

2023-09-08
640.jpg

8月底,由克里斯托弗·諾蘭自編自導的傳記電影《奧本海默》在中國上映,這部獲豆瓣8.7分的電影引起了諸多中國觀眾的興趣。電影所表現的內容令人深省,作為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個人悲劇反映了冷戰時期美國科學家的政治生態。實際上,與奧本海默同時代的還有被譽為“蘇聯氫彈之父”的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他們同為核物理學家,都為本國核武器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都遭到各自國家的打壓。不過,就個人悲劇的結果而言,奧本海默僅被吊銷了安全許可證,依然能夠演講和研究物理,而薩哈羅夫則被流放,其社會主義勞動英雄頭銜也被蘇聯政府褫奪。美蘇對科學家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昭示了冷戰的結局,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而蘇聯則走向解體。

悲劇的產生

個人悲劇往往與特定的歷史環境密切相關。奧本海默和薩哈羅夫生活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世界的冷戰時期,這是造成他們個人悲劇的主要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範圍,為了預防對方在彼此的核心利益區發起大規模常規攻擊,發展核武器逐漸成為美蘇爭霸的重要工具。

因認識到核武器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奧本海默利用其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總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身份遊說國際社會防止核擴散,進而避免美國與蘇聯發生核軍備競賽。但因其觀點與美國政府的冷戰觀向左,最終導致其安全許可在1954年被撤銷,其政治影響力也隨之下降。作為奧本海默同時代的物理學家,薩哈羅夫在1948年就參與了蘇聯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領導的核武器計劃。因其在氫彈研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薩哈羅夫被譽為蘇聯氫彈之父。從1960年代開始,薩哈羅夫反對核武器擴散。1967年7月21日,薩哈羅夫在寫給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信中提出,蘇聯應該接受美國的建議,雙方共同放棄對反彈道導彈的研發,否則將增加核戰的可能性。不久,薩哈羅夫被蘇聯政府禁止參加與軍事有關的研究。1980年1月22日,薩哈羅夫因抗議蘇聯入侵阿富汗而被捕,並被流放到保密行政區高爾基(現俄羅斯的下諾夫哥羅德)。

核威懾中的大國關係

核威懾對兩極體系穩定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美蘇都把核裁軍談判當成了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美國的利益集團利用這個工具影響議會和選民,而蘇聯則把它當成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砝碼。例如,儘管尼克松1972年2月訪問中國是走出中美邦交正常化的重要一步,但是中美正式建交卻在1979年1月。這是因為蘇聯一直反對中美關係改善,希望美蘇兩國合作來壓制中國。蘇聯在軍備控制談判上大做文章,以此警告美國與中國合作對抗蘇聯的企圖。1979年1月,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美國後,蘇聯就通過《真理報》向美國釋放信號,表示“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中美關係的走向會對美蘇軍備控制談判進程產生影響”。

大國的興衰

保羅·肯尼迪在其《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提出,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是決定大國地位的主要因素。在美蘇爭霸中,蘇聯曾一度拉近與美國國家實力的差距,但在隨後的競爭中,美蘇差距逐漸拉大,到了1980年代蘇聯與美國的差距已不可逆轉。僅以計算機工業而言,蘇聯並不缺乏計算機設計的基礎數學知識,但蘇聯缺乏大量生產高質量計算機和將基礎數學知識轉化為軟件設計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蘇聯的政策環境束縛了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並導致大量的知識精英外流。在1970年至1980年代,來自蘇聯的數學家占旅居美國外國數學家的50%。與此同時,美國也認識到遏制蘇聯創新發展的戰略意義。為此,美國開始對先進的計算機實施禁運政策,不讓這些設備出口到蘇聯及其衛星國。蘇聯在知識創新發展上的缺陷對其建設現代化的工業、農業、軍工業影響巨大。例如,1980年,一個美國農業工人生產出的糧食足夠滿足65人需要,相比之下蘇聯只能養活8個人,蘇聯不得不花費巨額外匯進口糧食。最終,美國從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中勝出,而蘇聯則在成立69年後被迫解體。

奧本海默和薩哈羅夫在冷戰時的個人悲劇折射出大國興衰的軌跡,它讓我們認識到,積極構建良性循環的創新環境是所有國家的強國之路。用更加包容寬鬆的創新環境應對大國競爭,是國家在競爭中贏得戰略優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