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翟崑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防止仁愛礁事件成為美國印太秩序轉折點

2023-08-29
640-(1).jpg

中菲仁愛礁事件已持續20多天,如果到9月仍未停息甚至是升級,則有可能成為美國推動的印太戰略的轉折點。各方圍繞仁愛礁的底線博弈態勢也會更加明朗。

仁愛礁事件將中菲關係再次拉回危機管控周期

南海爭端是中菲關係的死結,中菲圍繞南海爭端的博弈是南海問題的晴雨表。從1991年冷戰結束到此次仁愛礁事件,南海爭端導致中菲關係陷入兩波大起大落的循環。

第一波:1995年美濟礁事件惡化中菲關係,但也促成兩國圍繞南海問題展開危機管控,直到20世紀末。在阿羅約總統任職時期,中菲關係回擺升溫,大致持續了10年(2001-2010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盟國家於2002年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達成以和平協商與談判的方式解決南海爭議的共識和政治承諾。

第二波:在阿基諾三世擔任菲總統期間,中菲關係在2012年黃岩島事件和2016年南海國際仲裁案的衝擊下再次陷入谷底,直到杜特爾特總統上台後才得以轉圜。通過合理管控南海問題,中菲關係在2017到2022之間再次升溫。而自小馬科斯總統2023年初上台以來,其南海政策在中美戰略關係惡化的背景下再次迷航。中菲關係在各個領域小摩擦不斷,迅速積累惡化,導致仁愛礁事件成為危機爆發點。這可能標誌着中菲關係將再次進入一個漫長的危機管控期。

仁愛礁事件攸關中國-東盟長達30年的和平發展大局

冷戰結束後,南海問題成為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南海主權聲索國之間的死結,也成為事實上的地區性安全問題,並影響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的大局。值得慶幸的是,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東盟國家逐漸探索出一條在地區層面通過建立共同克制的地區規範來管控南海爭端、營造地區發展和平環境的模式,其里程碑是2002年雙方簽署南海各方行為準則(DOC)。

此後,中國一方面與菲、越等國就雙邊南海爭端進行管控,另一方面致力於將南海行為宣言升級為南海行為準則(COC)。今年7月中國與東盟結束COC磋商文本草案的二讀,向最終達成COC又邁進一步。但就在此時,仁愛礁事件爆發,如果雙方不能有效管控局面並繼續升級,將遲滯COC的達成。而且,這將給9月即將召開第43屆東盟峰會(主題為“增強東盟共同體能力”)造成巨大壓力,影響東盟內部團結,進而影響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大局。

仁愛礁事件似乎又翻開了歷史重演的劇本。這讓人想到在黃岩島事件後,東盟國家在2012年的金邊外長會議上因在南海問題上意見不一而沒有形成聯合聲明,造成東盟事實上的分裂。

仁愛礁背後的實質是美國印太戰略的聯動式推進

菲律賓是美印太戰略在南海布局的重要支點。5月小馬科斯訪美期間,美國防長公開表態將《美菲共同防禦條約》與南海局勢聯繫在一起,以拉近美菲在南海問題上的共同立場。同時,年初菲律賓根據菲美《加強防務合作協議》,向美國新增開放緊鄰台海的軍事基地。8月15日,菲律賓發佈新版國家安全政策,將台海衝突視為重大關切問題,尋求提高應對威脅的能力。18日,美日韓戴維營峰會聲明又提及南海和台海局勢,並以強硬措辭指責中國在南海做出“危險和挑釁”的行為。印度在不久前更是首次明確支持菲律賓南海仲裁結果。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還計劃在菲律賓西部附近的南海水域舉行聯合海軍演習。

美國及其印太盟友的上述舉動給北約印太化的後續布局提供了動力。由此來看,中菲圍繞仁愛礁的危機管控,實質上是中國與美國印太戰略體系的一次較量。仁愛礁事件的象徵性意義在於,儘管絕大多數東盟國家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但菲律賓已經事實上站邊了。

因此,仁愛礁事件是中美、東南亞在南海問題上的結構性爆發點,是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國亞太命運共同體構建之間的一個系統性爆發點。圍繞仁愛礁事件的多方危機如果管控不利,將打破南海地區長期形成的和平發展局面,成為美國印太秩序聯動式推進的轉折點。

為防止本地區秩序因仁愛礁事件而倒退,各方在仁愛礁的戰略博弈應注意一個問題,即此輪危機管控的主要目標是底線博弈:

一是摸清各方底線。美國一直引述《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在南海的適用性,圍繞仁愛礁的博弈能讓中國摸清美菲同盟共進退的限度;

二是防止事態突破底線。危機升級往往與相互誤判有關,各方要樹立底線思維,不失控、不誤判、不放大矛盾;

三是積累多方底線博弈的經驗。當前危機可能會常態化,中國需要唯變所適,既要用好南海海上危機管控機制,更要在中美戰略大博弈的背景下對熱點、危機和衝突進行多點聯動式的系統性危機管理,尤其要做好底線被打破的衝突管理,甚至是應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