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美中兩國必須抵禦戰爭風險

2022-06-01
china-us.jpg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讓人們擔心會出現一場北約捲入的更廣泛衝突。這樣的戰爭幾乎註定會發展成核戰,其後果不堪設想。

核武器只對一個無核國家使用過兩次,目的是結束那場可怕的常規戰爭。冷戰的特點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危險的核對峙。不過,由於擔心事態升級,華盛頓和莫斯科都避免了直接的常規戰,儘管曾多次發生暗戰和代理人戰爭。

類似的擔憂也讓喬·拜登總統在對烏克蘭的政策上極為謹慎。他甚至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就明確表示,美國不會直接干預,後來他又重申了這一承諾。儘管開戰一個月之後,拜登總統的失言讓他的意圖受到質疑,但白宮否認政策有任何改變,這種說法被人們所相信。事實上,這一立場反映了外交政策界近乎一致的意見。

然而,華盛頓卻似乎更願意考慮同中國打仗。在最近的亞洲之行中,喬·拜登總統第三次暗示華盛頓會為了保衛台灣而開戰。與以往一樣,他的官員趕緊聲明,表示美國的政策沒有變。中國和其他國家也許會相信拜登的第一次否認,就像對小布殊總統那樣。但這次,拜登被認為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無意間讓清晰取代了模稜兩可。

其實,美國保衛台灣的政策從來不是“不”,相反,在華盛頓與台北斷交後,美國的立場變成了“也許”。“戰略模糊”是為了用可能的戰爭阻止中國的行動,同時勸說台灣官員不要激怒北京。

今天,外交政策界的主要辯論是是否要從模糊轉向清晰。儘管本·羅茲所謂“變形怪體”(“the Blob”,指外交政策權勢集團,譯者注)的成員在這個問題上有分歧,但他們似乎壓倒性地認為,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試圖強行統一,華盛頓就應當有所行動。例如,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理乍得·哈斯最近就主張對台灣防務問題做出明確的承諾。

以往,該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術性的,因為北京不具備奪取台灣島的軍事能力。兩棲作戰是最難的軍事行動之一,台灣幸而有110英里的公海防禦屏障。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為其武裝力量投入大量資源,並把台灣問題作為頭等大事。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的陣痛給中國政府敲了警鐘——擁有最新裝備並不意味着能有效地使用,但北京正日益具備採取一系列強制措施的能力,包括入侵。

而且,民眾的情緒也支持政府所聲稱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甚至在與台灣從無接觸的年輕人當中,民族主義也很高漲。不管怎樣,他們中的許多人相信,如果有必要,就應當強行統一。他們還一致反對美國的干預。

這意味着,戰爭的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即使近期內戰爭仍不太會發生。在昆西研究所的邁克爾•斯溫看來:“北京方面並不打算用武力奪取台灣,不過,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從長遠看這種可能性卻不容忽視。”目前尚不清楚兩國政府面對危機時會如何應對,但雙方的理性決策者以國家利益為由所採取的理性行動,卻有可能“夢遊般”走向戰爭。

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爆發衝突的後果是可怕的。美國,連同歐洲大部分國家及其他地區的盟國和友邦,一開始可能會發動經濟戰,這會讓雙方都付出高昂代價。華盛頓可能會加大經濟施壓,如禁止與中國的商業往來,包括能源和食品運輸。

即使是一場有限戰爭,也與近年的那些暴動不同。戰鬥不太可能局限於貿易線,海空衝突的激烈程度會讓人想起美日太平洋戰爭,更遑論導彈的擴散和核武器有可能被使用了。僅一艘航空母艦的沉沒就可能讓數千名水兵喪生。

更糟糕的是,這樣的戰爭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升級和擴大。如果美國試圖阻止入侵,它將別無選擇,只能攻擊中國大陸的基地,而中國也不會讓美國領土(如關島)上的設施完好無損。如果華盛頓的盟國允許利用它們的基地對付中國,它們就會把自己變成目標。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兩國政府都將面臨事態升級的巨大壓力。不祥的是,美國最近的作戰模擬發現,北京有可能在戰鬥初期威脅使用核武器。

兩國政府雖然關係不好,但雙方應把避免衝突作為首要外交任務。其目標不應該是調和雙方立場,這根本不可能,而是達成一個維持和平的臨時協議。雙方以及台灣都必須做出讓步,以避免戰爭的到來。

協議可以從相互承諾入手:台北避免一切獨立企圖,華盛頓放棄與台灣的一切軍事關係,而中國致力於讓問題和平解決。此外,台灣可以放棄單獨加入國際組織的努力,美國可以減少其在台灣附近的海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將對準台灣的導彈撤走。

這麼做的目的是讓三方有足夠理由止戰。如果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和烏克蘭也持同樣立場,莫斯科的入侵也許原本可以避免。北京和華盛頓都需要合作,避免最有可能導致戰爭的情況出現。

北約和俄羅斯開戰將是可怕的,而中美之間的衝突會更糟。華盛頓和北京必須克服彼此之間的分歧,確保雙方關係永遠不會走向武裝衝突。這種努力從現在起就應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