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董春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全球安全倡議」對中美全球安全治理合作的啟示

2022-05-06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系統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的全球安全觀和國際安全治理理念,不僅為各國團結應對日趨複雜嚴峻的全球共同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也為中美兩國推進全球安全治理合作提供了重要啟示和方向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理解中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全球安全觀,是理解中國對外戰略的基本邏輯和增強中美戰略互信的基點。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指導思想,它的一個重要理論特色就在於“總體”二字,這既是由當前“國家安全”涉及的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多元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也是由“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則和基本屬性所決定的——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早已有機聯繫在一起,無法截然分開,必須將其放在一個系統、一個整體中去思考,以發展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來看問題。全球安全觀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原則就是總體國家安全觀上述特點的具體體現。中國對外戰略既延續了一直以來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也遵循着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邏輯——中國的發展不是為了跟他國爭高下、分輸贏,而是專註於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摒棄“對方所得即己方所失”的零和思維,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希望能夠在共同發展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在共同安全中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安全。如果中美兩國能夠同時站在全人類共同發展、共同安全的高度去思考中美關係,同時從兩國自身的安全發展、民生福祉出發去處理中美關係,就會發現更多的戰略共識與共同責任,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完全可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太平洋也會“足夠寬廣”。

其二,日趨嚴重、多元的全球安全挑戰,為中美全球安全治理合作提供了諸多的合作點,若由點到面鋪開,有可能成為新時期兩國新的戰略合作基礎。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的衝擊與影響給全人類上了重要一課:小小的病毒,給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的破壞程度不亞於一場世界大戰。在全球性安全威脅面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憑一己之力有效治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也是如此,缺失了有力的大國合作,這些全球安全問題觸發的“公用地悲劇”只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嚴重,最後各國只能在“全球不安全”中共同受損。所以,必須超越傳統的思維方式,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與各國一起攜手,推進推動問題的解決。俄烏衝突的爆發給因疫情而割裂的世界增加了新的災難和新的裂痕,同時也把世界帶到了一次“新冷戰”與“核戰爭”的陰霾當中。大國間的戰略穩定問題前所未有地凸顯了出來,《聯合國憲章》的精神和原則被公然違背,戰後的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有全面崩塌的風險。若繼續執着於所謂的“大國競爭”而忽視了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脅,整個現行國際體系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風險。中美兩國曾在“911”之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反恐合作,兩國的合作不僅為全球打擊恐怖主義提供了重要助力,還客觀上為兩國提供了一個新的戰略基礎,推動了雙邊關係的發展。這一歷史經驗既是全球安全倡議的一個思想來源,也值得當下中美兩國思考和借鑒。

其三,“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也為中美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具體的合作路徑。一方面,中美都應着力避免日趨惡化的雙邊關係給當下不安全的世界增添新的裂痕。兩國應超越意識形態分歧,相互尊重彼此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避免“老問題”成為中美“新矛盾”的主要來源。雙方都應立足自身的大國責任和大國義務,着眼全球安全與發展,剋制以意識形態劃界、搞集團式對抗的戰略衝動,防止世界“陣營化”、重回冷戰邊緣。兩國都應更加重視和管控台灣問題所帶來的“擦槍走火”風險,避免被“台獨”勢力利用,踩踏中美關係的底線和紅線,製造出一場新的大國衝突,將人類拖入世界大戰的深淵。另一方面,中美都應更加聚焦內部安全,着力解決自身國內的發展問題和安全問題,本着維護共同安全的態度,以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為切入點,積極開拓全球安全治理領域的合作點。正如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所言,拜登政府應區別於前任以渲染外部威脅掩蓋國內問題的做法,更加專註於國內問題的治理,着力解決國內日益嚴重的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等問題,無需緊盯中國。兩國應加強對話協商,暢通既有的雙邊交流渠道,在影響全球安全與地區安全的熱點問題上共同尋求治理之道,在核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數據安全、金融安全等全新領域共同探索治理規則,在應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至關重要的全球合作領域共同貢獻大國智慧與大國力量,以非傳統安全治理帶動傳統安全領域合作,以共同演進、共同發展的態度謀求兩國和世界的共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