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正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印度「聯美抗中」及其背後的限制因素

2021-10-12
美印.jpg

印度外交自成一格:冷戰時奉行不結盟政策,在美蘇兩霸之間左右逢源;蘇聯解體後,為應對世界多極化潮流,改采戰略自主政策,與主要大國保持同等距離;進入大國競爭時代,則踐行多邊聯盟政策。

當前,印度不但是G7+、四方安全對話成員,也是金磚國家組織、上合組織成員國,是世界上唯一“通吃”東西方主要組織的大國。這或許是對印式多邊聯盟政策的最好註解,即以多邊聯盟之名,行不結盟之實。

不管印度外交政策如何變,但其遊走大國之間、借力發力、兩邊下注、確保外交自主、謀求本國利益最大化的核心內涵沒有變,其外交投機性、兩面性、實用性也沒有變。

冷戰結束後,積極拉攏印度,加速印度崛起,成為美國歷屆政府共同奉行的政策。過去近20年里,美印共簽署了四個“基礎性”軍事協議,即2002年的《軍事信息常規安全協議》、2016年的《後勤交換協議備忘錄》、2018年的《通信兼容性與安全協議》、2020年的《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

四個協議分別代表軍事合作的不同層次。從最基本的軍事秘密信息分享,到彼此相互開放後勤物流體系,從雙方建立加密通訊系統共享實時敏感數據,到印度分享美國高端衛星數據、地圖以及其他空間信息,美印關係兩年上一個台階,而最後一份協議的簽署,標誌着印度至少在理論上已享有美國“准盟國”的待遇。

印度是美國高端武器的最大買家之一。印度不但從美國進口大量常規武器,還採購了一批具有戰略支撐作用的裝備,如C-17大型戰略運輸機、最先進的P-8反潛巡邏機、MQ-9A“死神”察打一體無人機等。近年來,美國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貨物貿易價值約800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雙邊貿易總價值近1500億美元。

特朗普政府積極推行以遏制中國為目標的印太戰略。拜登總統繼承了特朗普的政策,以四方機製為印太戰略的抓手。拜登上台不到兩個月便將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化,並舉行首次四方視頻首腦峰會,宣布在2022年前為印太地區提供10億劑新冠疫苗,由印度生產、美日出資、澳大利亞分發。現又決定今年年底前舉行第二次四方首腦峰會。

美國對印度青睞有加,主要是看中三點。一是美印都是所謂“民主國家”,價值觀相同,可謂志同道合。二是邊界衝突令中印兩國關係受挫,美國認為可以利用印度來鉗制中國。三是印度塊頭大,具有平衡和牽制中國的潛質。根據IMF統計,疫情前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2019年GDP達2.9萬億美元,超過曾經的宗主國英國。自1999年起,印度20年內經濟總量翻了約五倍。這種情況讓不少西方學者判斷,印度將成為第三個亞洲強國,並在不久的將來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聯合印度“維護海上安全,對抗中國的影響力”,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支點。

對於美國伸出的橄欖枝,印度喜出望外,積極配合美國各種加強雙邊關係和四方機制的舉措。莫迪政府2014年上台是一個重要節點,標誌美印軍事合作進入快車道。美國十多年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很快一件件相繼落地。

印度去年首次邀請澳大利亞參加美日印“馬拉巴爾”軍演,在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化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印度還積极參与四方疫苗合作生產計劃,但由於疫情失控,該計劃能否落實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印度還在加勒萬河谷事件後封殺200多款中國應用程序,包括TikTok、微信、微博、百度地圖、UC瀏覽器等,同時刁難中國公司,放緩對中企投資的審批。在加勒萬河谷對峙期間,美國也有深度介入,美國前駐印度大使離任之際透露,雙方在中印加勒萬河谷對峙期間有着密切的情報合作。印度外交聯美抗中色彩濃厚。

印度之所以竭力迎合美國,主要考量如下。一來,美國為印度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美國從軍事、政治、經濟上全面拉攏印度,將為印度崛起提供助推動力和外部環境。這是印度孜孜以求的戰略機遇。二來,印度需要借重美國力量來制衡中國在地區的存在。印度在經濟和軍事上都落後於中國,難以向印太地區國家提供中國援助經濟發展的替代方案。因此,新德里需要華盛頓的地區存在,以抗衡和遏制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影響力。三來,增加大國博弈的籌碼。印度強化與美日澳關係,不但將提高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分量,也將增強其在金磚國家組織和上合組織中的地位,強化其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的能力。

然而,美印合作只是權宜之計。不久前,美國海軍在未經印度同意或批准的情況下,在印度專屬經濟區海域執行所謂“航行自由”任務,令印方十分震驚。美方明確表示,就是要挑戰印度對這片海域的“過度”主張。此外,據法新社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印度期間在參加“公民社會圓桌會議”座談時,“發出了印度民主倒退的含蓄警告”。印度外長蘇傑生在與布林肯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對此予以反駁,稱“自由很重要,我們重視自由,但從來不把自由等同於不治理,或缺乏治理,或治理不善。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共同的價值觀和緊密的雙邊合作表象並不能掩蓋美印互信的欠缺,兩國在人權、貿易、阿富汗、印度採購俄制S-400防空系統等諸多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印只是相互利用,並非可靠的朋友。

印度對美印關係持有微妙複雜的心態。儘管從美國獲得許多實際好處,但為了維護戰略自主,印度對美國又有所防範和顧忌。印度為兩國軍事交流設置限制和“禁區”,如拒絕向美國開放軍事基地;不允許美國軍事力量駐紮在印度本土;規定只有當兩國軍艦訪問對方港口、聯合軍演、救災和實施人道主義救援時,才可執行《後勤交換協議備忘錄》;對兩國軍事通信合作增加安保設置,防止數據泄露或轉讓給任何個人或實體等等。

另一方面,印度有人鼓吹印美結盟以對抗中國,但是印度不可能“轉正”成為美國的盟國。與美國結盟有違印度自主外交的立國之本,這在印度國內是一個頗具毒性的話題。再者,完全倒向美國也不符合印度的利益,這不但將壓縮其與發展中國家拓展關係的空間,也將失去其金磚國家組織和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正當性,並損害其與俄羅斯的關係。蘇傑生曾吹噓,莫迪外交“是同時拋起多個球,並展示出不讓任何一個球掉落的信心和技巧”。如果印度與美國結盟,球將散落一地,印度多邊聯盟的“拋球外交”也會玩不下去,更不用說實現成為一個“有聲有色”大國的夢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