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

舊式思維主導拜登印太戰略

2021-08-24
微信圖片_20210824232324.jpg

近來,拜登政府明顯加強了對印太地區的外交力度,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短期內再次出訪亞太多國,宣示美國對印太事務的“關注”,闡述與印太盟國的“夥伴關係”對美國的戰略意義。

在執政近七個月後,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開始高調推進,相關布局所顯示的戰略意圖及手段逐步清晰化。

過去十餘年,亞太地區一直是美國的地緣戰略重點,相關投入和布局有明顯的持續性特徵。小布殊政府後期提出“重返亞太”的戰略設想以來,奧巴馬政府啟動了“亞太再平衡”戰略,特朗普政府則推動“印太戰略”。拜登政府當前的印太戰略布局,基本上沿襲了前幾屆政府重視印太地區的總體思路,同時更直接地對大國競爭做長期布局,更注重精耕細作,並體現出如下新特徵:

第一,機制化明顯增強。這主要表現為拜登在國安會設立“印太事務協調員”職位,並由“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主要推手庫爾特·坎貝爾擔任這一職務。同時,國安會負責印太事務的團隊達到20餘人,歷史上首次超過歐洲和中東事務團隊。這種機制性變化顯然具有重大意義。在坎貝爾居中協調之下,國務院、國防部、商務部、國際開發署等部門對印太布局的推進更加有條不紊。

第二,戰略驅動力量更加多元。此前,美國主要依靠日、澳等核心盟友推動戰略部署。拜登則明顯注重引入“域外”國家介入印太事務,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近期明顯加大了對該地區的外交和軍事投入,北約、歐盟也發佈了所謂印太戰略文件。由此,美國的印太戰略開始呈現“多輪驅動”特徵。

第三,戰略推進抓手更加多元。此前,地區熱點、難點問題往往是美國推進印太戰略布局的主要抓手,拜登政府則明顯加大了運用地區治理問題的力度,疫苗供應、供應鏈和產業鏈安全等新議題頻繁出現在外交辭令中。同時,明顯不同於特朗普政府的是,拜登政府也更加重視“價值觀外交”,極力宣揚以所謂“規則”、“良治”等作為印太地區合作的基準。

從拜登政府上述做法看,其背後的主導理念並未脫離美國慣用的思路:現階段核心意圖仍是尋求維持印太地區的“均勢”,並通過“威懾”和“危機管控”兩手來確保戰略意圖的實現。

一方面,“均勢”歷來是美國外交政策屢試不爽的戰略工具,將之用於印太布局雖無新意,卻也得心應手、代價較低。冷戰結束以來,印太地區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目前中國GDP規模已是日本的三倍,是印度的五倍,中國經濟增長和巨量貿易成為帶動地區繁榮的核心驅動力。在軍事等領域,中國相對地區國家的領先優勢也逐步凸顯。

在美國看來,它在十餘年前所擔憂的“中國快速崛起擠壓美國戰略空間”正加速成為現實。面對印太地區形勢的變化,恢復有利於美國的“均勢”已迫在眉睫。為此,美國必須不斷宣示對印太地區的重視,不斷加大方方面面的投入。引導歐洲國家介入、炒作供應鏈安全等新議題,顯然也是為了稀釋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優勢地位。

另一方面,在不斷加強印太外交和加大軍事等投入的同時,美國也高度重視通過“威懾”和“危機管控”來實現地區的均勢。“威懾”和“危機管控”作為美國外交工具箱中一硬一軟兩種工具,在拜登的印太戰略實踐中有明顯體現。其中,“威懾”體現為拜登政府不斷重申保護盟國安全利益的“承諾”,例如針對釣魚島、南海等問題的外交表態,同時也體現為在印太地區軍事布局的不斷升級。國防部長奧斯汀近期多次宣揚“一體化威懾”概念,強調“加強美國軍事優勢與盟國優勢的結合”,將之作為與勢均力敵的大國展開競爭的“制勝關鍵”。

另一方面,“危機管控”也仍是拜登政府實施印太戰略的重要手段。美國雖然一再挑唆製造地區矛盾,並尋機介入,但它並不希望出現導致重大衝突的事件。這種思維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拜登政府雖不斷操弄“台灣牌”,但當意識到此舉可能招致中國強力反制後,也不得不釋放“不支持台獨”的信號。

總體而言,拜登政府當前的印太戰略思維雖然對準大國競爭,但並無太多戰略創新,而結構性問題仍然對其構成長期制約。資源投入不足與戰略設計之間的鴻溝,多數地區國家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心態,美國作為“全球霸主”不得不顧忌全球各區域的掣肘,如此種種,既是美國印太戰略難以克服的痼疾,也是中國保持戰略定力、耐心與美國展開博弈的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