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於2月14日到16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11日,慕尼黑安全會議發佈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再次受到各方關注和熱議。
今年慕安會報告以“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為標題,指出雖然當今世界在多大程度上已經實現多極化仍存在爭議,但世界出現“多極化進程”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成為報告貫穿始終的主題。筆者觀察,今年的報告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報告延續了對國際秩序的冷靜分析和深刻剖析。報告分析了當今國際秩序的幾大特徵,一是國際秩序的單極特徵仍然存在。美國仍然佔全球名義國防開支的近40%,擁有全球性的盟友和合作夥伴網絡,並在全球50多個國家管理着至少128個海外軍事基地;美元是全球主導貨幣,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仍然依賴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二是新的兩極時代即將到來。報告認為,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縮小,以及中國與任何第三大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擴大將帶來新的兩極體系。三是多極世界在逐步顯現,巴西、法國、德國、印度、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被視為“重要的全球大國”。報告引用了大量的數據、案例,援引各國政要、專家學者的觀點,體現報告起草者的冷靜觀察和深刻分析。
第二,從標題上看,今年的報告不再像往年那樣情緒化,而是放下情緒,直面現實。過去幾年,慕尼黑安全報告的標題博得了各方眼球,比如2021年“西方缺失”(Westless),2022年“扭轉乾坤,放下無助”(Turning the tide, Unlearning Helpness),2023年“重塑願景”(Re:vision),以及2024年的“雙輸?”(Lose-Lose?),充分體現出西方精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此次的標題“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則更多是一種描述,語言也更加平和與樸實。可以說,歐洲精英在面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時,呈現出放下幻想,直面現實的態度。在尋求戰略自主之前,首先要冷靜、客觀地面對這個世界。
第三,報告相對平衡全面地反映了各方的觀點。比如,對多極化進程的看法,報告指出,世界各地對多極化進程的看法不一。樂觀觀點認為,這一趨勢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包容的機會,一個多大國相互制衡、有更多行為體能夠制約華盛頓的世界會更加和平與穩定,新興大國有望為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做出貢獻,並建設性地支持衝突預防或危機外交。而悲觀觀點則認為,新權力中心的崛起以及國際體系日益加劇的意識形態兩極分化,將增加大國戰爭的風險,非但不會帶來穩定的力量平衡,反而可能引發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和常規軍備競賽,並有可能引發危機和升級,削弱有效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報告在評價俄羅斯部分一改往日全盤否定和批評的態度,認為俄羅斯在俄烏衝突中“打出了一手好牌”,有效扭轉了局勢,並在 2024年穩步贏得了地盤。報告承認俄羅斯當前雖然虛弱,但是還有力量,利用各種多邊機制,以及與各方的合作,擺脫了孤立,實現了經濟和兵員供給的穩定。這些評論是在俄烏衝突爆發以後的慕尼黑報告中無法想像的。
第四,報告持續關注“全球南方”這個大群體。從2022年開始,慕安會大幅增加邀請“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表,以爭取在俄烏衝突中“沉默大多數”的支持。此次報告對中國、印度、巴西、南非這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南方國家進行分章節描述,延續了關注和拉攏“全球南方”的做法。報告還多次提到金磚國家組織,強調就購買力平價而言,金磚國家成員國在2018年已超過七國集團,隨着2024年金磚國家擴員,金磚國家約佔全球貿易的 40%,占原油產量和出口的40%。
作為跨大西洋戰略協調的重要平台,今年的慕安會面臨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啟,以及美國可能會放棄其作為歐洲安全保障者歷史角色的現實。報告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調整進行了預測,認為特朗普政府將優先考慮遏制中國崛起和支持以色列;美國對北約和烏克蘭的安全承諾可能會降低,美國對多邊機構的參與也會減少。在此背景下,報告指出,歐洲正面臨冷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地緣政治局勢,面臨俄烏衝突摧毀歐洲的合作安全架構;經濟相互依存關係日益武器化,威脅歐盟的經濟模式;歐洲自由民主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內部和外部挑戰等三重危機。
作為未來的出路,報告點出了歐盟的選擇,包括繼續增加安全投入,實現貿易關係多元化,尤其是加強與南方國家的關係。但報告也同時指出,在跨大西洋關係上,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下一步走向將決定歐盟是重新思考與美國的關係,還是完全脫離美方的束縛,成為獨立的一極。在歐方看來,這是一個赫拉克勒斯式(極其困難和艱巨)的任務。在即將召開的慕安會上,美歐還能否就一些重大的戰略問題和熱點問題進行協調,以及如何進行協調,值得未來幾天重點關注。
本文2025年2月13日首發於“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