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趙通 清華-卡耐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員

核武庫規模與中國國家利益

2020-05-20
Zhao-Tong.jpg

近日中國的一位媒體人士提出中國需要將核武庫快速提升至千枚水平,以應對新的安全威脅,引發國內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中國是否應儘快大幅擴大核武庫,首先要了解國際核力量的總體發展歷史和背景。冷戰結束後的30年中,《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的五個合法核武器國家中,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均不同程度地減少了核武器的數量。美、俄的數量裁減可觀,而英、法在減少數量的同時,也壓縮了核武器的類型。英國承諾在未來幾年中將核武庫規模削減到180枚以內。中國的核武庫曾是五核國中規模最小的,但由於中國面臨複雜的周邊安全環境,為了保證核威懾的有效性,一直合理適度地進行核武庫的現代化工作,近年來的核武庫規模據信已有所增長。

中國和其他四個核武器國家一道,通過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國際法層面對積極進行核裁軍談判和最終徹底棄核進行了鄭重承諾。這種承諾也是國際社會中的廣大無核武器國家願意放棄核武器發展權利的前提條件。然而,隨着大國競爭的加劇,現有核軍控機制遭到削弱,無核國家對有核國家推進核裁軍的緩慢進展越來越感到不滿,以至於2017年在聯合國談判達成了《禁止核武器條約》。國際核裁軍不進而退,已經使得幾十年來形成的核不擴散體系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在此背景下高調擴充核武庫,很可能嚴重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並進一步威脅國際防擴散體系的穩定和效力,從而損害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和全球安全利益。

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保持多大規模的核武庫夠用,是一個專業性的科學問題。冷戰時期,中國一度與美國和蘇聯雙方同時激烈對抗。當時,美、蘇的核武庫規模均在萬枚以上,而中國憑藉一支精幹有效的核力量有力有效地捍衛了國家安全。今天,中國擁有在諸多技術領域與其他大國不相上下的核力量體系,核武器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中國應該保持什麼樣和多大規模的核武庫,需要對不同型號核武器的機動、抗毀、反應、突防等諸多能力進行系統綜合的分析,同時也要對潛在對手的偵察、打擊、損傷評估、防禦等技術及各種能力缺陷進行全面對比。綜合來看,這些因素在短期內不會發生劇烈變化。因此中國沒有快速擴張核武庫的必要。

不管一國有多大財力,軍費投入總是相對有限的。中國在做出重大國防決策前,一定會就如何確保國防建設與國家整體發展相協調,如何在對核武庫進行現代化的同時平衡發展常規軍力、保障對新型軍事技術的投入、瞄準未來戰爭形態進行高效軍事鬥爭準備等進行嚴密論證和系統研究。這些也是中國防務專業研究群體的長期職責追求。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專業研究人員應該就這些問題進行更多澄清,減少民眾對中國核威懾能力的不必要擔心。

中美關係的嚴重惡化,加劇了中國民眾對美國戰略意圖的擔憂。不少人認為美國對華政策會更不顧後果、更願意採取冒險性的軍事行動。他們擔心小規模的核武庫不足以有效應對更嚴重的軍事挑釁,會使中國在面臨全麵攤牌的最極端軍事對立中處於下風。然而,所有核武器國家的發展和使用政策,都是針對最壞情況設計的。中國的核發展和使用政策,考慮的是在雙方一旦突破底線、準備魚死網破的最極端對抗情況下,如何確保核武器的生存和有效反擊,從而懾止核戰爭,避免國家遭受滅頂之災。中國幾十年來核力量的建設,一直以這種最極端情況為標準,足以應對最壞狀況。

關於更大規模的核武庫是否能更有效遏制對手發動常規戰爭或者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施壓的傾向,不是能簡單得出的結論。多年來,各國核政策研究界利用歷史數據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核武器進行常規威懾和外交施壓的功效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絕大多數研究表明,核武庫規模並不影響一國在常規軍事和政治外交層面施壓的能力和效果。研究同時表明,當核武器國家具備了核報復打擊能力後,其在常規戰爭和核衝突中對戰爭升級的管控能力,與核武器的類型及其運用戰略有相關性,與核武庫的規模沒有明顯相關性。因此,擴張核武庫並不能給中國帶來更多的安全利益。

最後,中國國內的一種觀點認為,大規模核武器可以使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敬重,這種觀點在一般民眾中相當流行。但是國內還少有深入討論核武器究竟會如何影響中國的國際聲譽,也沒有具體區分敬重和懼怕兩個不同概念。在防止核擴散體制已經形成的今天,大力擴張核武器也許會帶來更多的懼怕,而不是敬重。在中國的常規軍事實力正全面超越美國之外的其他所有大國的時候,大規模擴張核力量難以帶來國際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在中國幾代領導人多次承諾中國強大後絕不稱霸的情況下,如今中國是否大力擴張核武庫也許就成為國際社會衡量中國是否追求霸權的切實指標。中國正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價值觀,不會也不應重拾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