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緣何未派兵打擊IS?

2016-03-15

自去年以來,隨着IS恐怖活動的肆虐,全球各主要大國紛紛加強了對IS的軍事打擊力度。相比之下,中國是目前唯一一個沒有對IS採取軍事行動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對於中國政府在IS問題上的政策,國際觀察家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更有西方媒體和學者以此繼續指責中國在中東地區“搭便車”。中國政府何以沒有派兵打擊IS呢?筆者以為,影響中國政府決策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PLA.jpg

首先是目前中國直接打擊IS的軍事能力較為有限。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對IS採取軍事行動至少要具備兩種基本能力:一是足夠的戰術級情報信息,否則無法獲取準確的地面目標方位、或是進行效果評估和應急救援;二是一定的遠程投送能力。長期以來,中國的軍事能力建設是以東南方向的台灣海峽為中心,故而在遠離中國本土的中東地區缺乏相關軍事能力。儘管近幾年來中國遠程投送能力的發展突飛猛進,但其對敘利亞戰場的軍事投送能力卻非常有限。目前中國在中東地區尚未有一個真正的軍事基地或軍事盟友,唯一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也缺乏任何實戰經驗,游弋在亞丁灣海域的中國新型驅逐艦因無法起降戰機同樣力有未逮。一旦出現像俄羅斯戰機被擊落的情形,中國的應對能力更是疑問多多。對於中國軍事專家們來說,這些都是在採取軍事行動之前必須要回答的現實問題。

其次,中國在敘利亞缺乏明確的打擊目標。無論各國宣稱對IS進行軍事打擊的借口是什麼,其背後大都有內在的國家利益和政治訴求。只不過有些是可以公開宣示的,比如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維護地區穩定等,還有一些是秘而不宣的,比如支持對自己友好的勢力、獲取國內政治支持,等等。對中國來說,在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的主要目標恐怕是活躍於此的“東突”分子。敘利亞爆發內戰以來,已經不斷有“東突”分子經土耳其等地進入敘利亞,連以往活躍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東突”武裝人員也開始向敘利亞轉移。只是外界對這一情況知之甚少,各種媒體對於敘利亞“東突”武裝分子的估計從數百人到數千人不等。活躍於敘利亞地區的“東突”武裝分子不僅與IS狼狽為奸,還直接參与了一些敘利亞反對派(如“前進陣線”、“伊斯蘭軍”等)的軍事活動。換言之,僅僅打擊IS並不能解決中國對於“東突”恐怖勢力的關注。如果擴大打擊面,又會招致西方國家的指責,認為中國與俄羅斯是一丘之貉。

最後,在打擊IS問題上,中國國內從民間到學界,乃至決策層都存在很大爭議。近兩年來,中國國內圍繞如何應對IS問題可謂分歧嚴重。目前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IS是中國未來的一大威脅,因為其在聲明中數次提及中國。因此,中國亦應參與目前的國際反恐軍事行動,這樣既可承擔作為新興大國的國際責任,亦可避免在全球反恐浪潮中落後於人。另一種觀點認為,IS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恐怖勢力,而是當地政治矛盾和教派衝突激化的表現,如果盲目採取軍事行動難免會引火燒身,招致國際恐怖勢力的報復性攻擊,沒準還會讓中國對伊斯蘭世界的政策陷入困境。而且,不少中國學者認為,“911”以來的全球反恐實踐已經表明,軍事手段根本無法贏得最終的勝利。總的來看,目前持後一種觀點者居多,尤其是在中國廣大穆斯林群體當中,後一種觀點頗有共鳴。

由此可見,中國在軍事打擊IS問題上,既缺乏足夠的軍事能力,也不具備相應的政治意願和社會基礎。因此,在可見的未來,中國不會像西方國家一樣在敘利亞採取直接軍事行動,但這並不排除中國會為此而加快相關能力的建設。對西方國家來說,如果繼續對中國的軍備建設說三道四,且不願與中國分享在中東地區的情報信息和權力資源的話,又何來底氣去指責別人“搭便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