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戰略文化與南海爭端

2015-08-31

包括地理、歷史和政治在內的戰略文化組成部分,影響着國家政策的制定,以及爭議領土和海域為何極其重要。阿拉斯泰爾·伊恩·約翰斯頓在1995年刊於《國際安全》雜誌的《考慮戰略文化》一文中,把戰略文化定義為“限制行為選擇的觀念背景。”這位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還寫道,它“吸收了最終塑造國家行為的國家或戰略共同體的自我認知和特徵。戰略文化是源於共同經驗和公認敘事(口頭或文字)的共同信仰、承擔和行為模式,它塑造着集體認同和與其他群體的關係,並決定着實現安全目標的合理目的和手段。”對中國和菲律賓戰略文化的綜合分析,有助於理解兩國如此看重南海爭議的原因。

作為一個群島和海洋國家,海洋對於菲律賓來說一直非常重要,這種重要性近年重新被認識,也算是值得歡迎的進步。要不是因為日益猖獗的偷獵和非法捕撈(已造成可觀的經濟損失)、海洋環境惡化,以及鄰國膨脹的海洋野心,菲律賓還意識不到這一點。島嶼和海洋的統一完整,是這個國家自我認同、生存和未來發展的組成部分。因此,海上防禦與安全至關重要。在聯合國關於海洋法的一系列會議中,菲律賓正積極推動國際社會認可其群島國家概念,以成為包括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和巴哈馬在內的全球五個主權群島國家之一。

菲律賓人和海洋的關係非常緊密。事實上,它素來被譽為“東方海上明珠”。該國最早人類遺骸(“塔邦”人)就在離大海不遠的巴拉望山洞裡被發現。前殖民時代的權力中心主要坐落在沿海或三角洲地區,如蘇祿、武端和馬尼拉。鑒於其地理特點,海洋是連接島嶼的主要通道。居民生活和經濟也都與海洋緊密相關,直到今天依然如此。250年來,菲律賓人建造了巨大的跨洋帆船,往來於遠東、美洲和歐洲。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個國家也是全球航運和物流行業最主要的海員輸出國。最後,菲律賓也是全球主要的海產品出口國。

這有助於理解為什麼菲律賓看重海洋,特別是西菲律賓海,即呂宋島和巴拉望以西海域,其中包括斯卡伯勒淺灘(黃岩島)和卡拉廷群島(南沙群島)周邊和臨近海域。作為國家領土、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一部分,以及主要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在地、關鍵的戰略性航道和海上防禦與安全的最前線,保衛西菲律賓海成為國家的首選事宜。為此不惜動用所有必要手段,包括本土防禦能力建設,以及和其他國家結成安全同盟。馬尼拉、八打雁、甲米地和蘇比克是菲律賓西海岸最繁忙的港口。一個主要的油庫位於巴丹,在呂宋島西側,主要是三描禮士省、邦阿西楠省和烏拉尼翁省,還散布着其他重要商業和捕魚港口。此外,在菲律賓歷史上,國外侵略者都是從海上來,因此對該國海域的入侵被視為嚴重的外來安全威脅,必須加以應對。

對中國來說,作為一個傳統的大陸國家,對近海的控制很大程度上被當作安全與威望的需要,對經濟價值的考慮不多,雖然中國經濟崛起和對海上貿易與服務的日益依賴正使這種情況發生改變。雖然這個中央王國早期歷史上的很多都城都沿主要河流而建(尤其是黃河),但都遠在內陸。進一步說,中國過去的安全重點主要是在陸地,尤其是防禦北部和西部。防範蠻族入侵的長城,以及在冷戰時期建立防止蘇聯入侵的防禦工事就是明證。隨着時間推移,中國的安全重點開始南移至逐漸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沿海地區。由此,海上安全開始獲得更大關注,並得到更多政府經費支持。中國最富有最發達的省份和城市都坐落在沿海地區:上海、廣東、香港、澳門,後三個都面朝南海。海南島也逐漸發展成為旅遊中心,並成為主要的海軍基地。

雖然早期的中國航海者和貿易商往來於南海,但從資源(特別是海上石油和天然氣)角度審視南海,卻是近來經濟機會主義的產物,而非歷史一貫特點。不過,鑒於持續的經濟增長有賴於海上貿易和服務,為保護重要海洋航道,中國對海域的重視將與日俱增。長期以來,為確保南海不落入外部勢力之手,中國一直在有爭議海域採取行動。出於這一目的,中國可能對其他南海主權聲索國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這些國家在中國看來,容易被其對手或敵人利用來遏制或阻止中國的崛起。那些征服中國的外國勢力也來自海上,因此堵死這條入侵通道也是中國歷史上根深蒂固的願望。

出於各自戰略文化的差異,兩個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立場明顯對立,但合作的大門依然打開。雖然如今的南海被稱為分裂之海,但它很長時間內都是形成菲律賓和中國、該地區其他國家和人民之間貿易、聯繫和人員交流的海域。與南海的廣闊深邃一樣,只要對彼此的戰略文化有所理解,並且存在尋求彌合分歧建立共識的需要,合作和理解之門就依然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