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讓中國和鄰國加入中導條約

2014-11-21

隨着美俄關係越來越差,即使是舊協議,如《中程和短程導彈條約》(INF),看上去也存在風險。

這項1987年簽署的條約基本上解除了中程導彈(射程500-5500公里)對歐洲的威脅。但美國國務院近期指控莫斯科破壞了這一條約。對此俄羅斯予以駁斥,並指責說是美國違反條約。

中導條約一直以來更有利於美國,因為它不約束英國、法國等可以對俄羅斯實施獨立核打擊的美國軍事盟友。更重要的是,美國周邊沒有一個擁有類似能力的潛在敵國,而中國、印度、伊朗、朝鮮以及巴基斯坦都已經擁有或正在發展能打擊俄羅斯的中程導彈。

莫斯科官員曾表示,他們也許在將來某個時候退出該條約。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美國和莫斯科應當謀求讓中國和其他地區力量加入這一條約。中導條約剛開始談判時,莫斯科曾堅持要在亞洲保留它的導彈部署,但華盛頓表示反對。後來,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京和美國總統喬治·布殊提出了讓中導條約“具有全球特徵的可能性”。而中國位居潛在受邀國名單前列。

儘管華盛頓和莫斯科關係非常緊張,但除非雙方能就另外方案達成一致,否則美國應該就修訂中導條約與俄羅斯接觸,以便允許在亞洲部署導彈。美俄兩國還應當同時建議北京及其鄰國加入該條約。

當然,要想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加入,的確非常不易。沒有國家可以準確預計加入條約後的得與失。中國目前認為,它的中短程導彈肩負着重要的安全使命,要遏制台灣獨立企圖,阻止美國干涉北京利益,威懾美國盟國對中國圍堵。

不過,中國在亞太領土爭端問題上的咄咄逼人已經激怒鄰國,並把它們推向美國一方。特別是日本、韓國和台灣,很可能對發展反導能力越來越感興趣。雖然中俄雙邊合作不斷升級,但緊張關係依然存在。未來,中國可能面臨某些國家過量部署反制武器的局面。到那時北京可能就會比較歡迎一個禁止性條約了。事實上,中國即使不情願,但它通常會遵守尚未加入的《導彈技術控制規約》(MTCR)的指導原則。

擴大中導條約談判將令北京在軍控方面成為一個全面的全球合作夥伴,這也是對其不斷上升國際地位的認可。雖然中國傾向於認為,這種限制是維持美國霸權的工具,但華盛頓也可以提出,加入這一條約,是避免美國為“重返”或“再平衡”而增加在亞太地區軍事存在最好方式。

美國倡議的地區彈道導彈防禦也可以成為談判一部分。聖約翰大學大衛·科恩注意到,畢竟“中國導彈數量上的擴張,已經令美國彈道導彈防禦變得成本高效益低,當面對大規模協同打擊時,可以給前方提供的防護相當有限”。

有些分析人士轉而建議,通過退出這一條約,發展對等導彈,來應對中國軍力增長。這個建議忽視了美國盟友對導彈部署特別是對防衛台灣的不情不願。作為替代方案,科恩建議增強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打擊能力,增強對導彈打擊的防禦反應能力。不過,地區國家應當對維護地區安全負責。美國決策者們應當把擴大中導條約作為減少美國防禦義務的手段。

中國不斷增強的導彈實力,挑戰的是美國對亞洲的控制,即美國的投射力量,而非美國本土的安危。最可能發生的意外是中國攻打台灣,但這和直接攻擊美國本土完全不同。冷戰期間,華盛頓擔心蘇聯控制被二戰削弱了的歐亞國家,但這種可能性已經消失,美國沒有類似理由繼續在該地區保持大規模軍事存在。

美國友邦和鄰國和中國一樣變得更繁榮,更有能力自我防衛。正如中國眼下可以威懾美國,北京的鄰國也可以威懾中國。對美國來說這顯然是最佳狀態。科恩承認,“鑒於台灣危機中存在利益不對稱,在軍事方面,美國不可能完全壓過中國的‘主場優勢’”。

限制華盛頓的作用,還能減少超級大國為非重大利益爆發衝突的可能性。諷刺的是,美國的傳統優勢加大了大國對抗風險。科恩解釋道:“在危機或衝突中,一旦美國捲入,當地互相敵對的國家也許就會產生動機,升級(或威脅升級)與當地美軍或美國盟國的對立,以緩和它們之間的危機,保住政權。”

華盛頓的首要目標之一仍是約束中國的行為。但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方式,如果可能的話,是建立合作關係。把北京當成敵人,它就越可能成為一個敵人,這是對自我實現預言的危險詮釋。

把中導條約擴大到亞洲,將有助於緩和不斷升級的軍事緊張態勢,抑制地緣政治特別是領土問題上的爭逐。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但這是一個能讓美俄合作的領域。中國最初可能對加入該條約非常警惕,但一個新的軍控機制最終也會讓北京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