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研究員
  • 孫茹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研究員

「去風險論」折射歐美對華戰略新調整

2023-05-24

近期,歐美政要大談對華關係“去風險論”,頗有使之取代“脫鉤論”成為新對華戰略基調的可能,顯示西方對華政策的反思和新調整。就在剛結束的日本廣島G7峰會上,西方國家重申不與中國“脫鉤”,而是要“去風險”。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是“去風險論”的首倡者和搖旗者。在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她暢談“綠色交易產業計劃”,要旨是加強歐盟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領先優勢和安全保障,其中一項舉措是要求與中國進行“開放和公平”的貿易,批評中國對新能源產業“大量補貼”,提出對華關注“去風險”而不是“脫鉤”。這時的“去風險論”指涉範圍有限,是單就貿易關係而言的。

經過一段時間醞釀,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聯袂訪華前夕,馮德萊恩於3月30日在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和歐洲政策中心兩家智庫就歐盟的中國政策發表講話,“去風險論”成為主旨基調。她表示,“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歐中關係不是非黑即白,我們需要專註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她指出,歐盟對華關係“去風險”有兩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外交去風險”,即確保與中國的外交穩定和溝通,以管控歐中競爭,並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問題上合作。第二條主線是“經濟去風險”,包括“四個支柱”:增強歐盟經濟、產業的競爭力和韌性,重點是確保清潔技術領先、關鍵原材料供應多元化和安全;充分利用現有貿易工具箱,強化在5G、外國直接投資和出口管制等方面的安全措施;為一些關鍵領域開發新的防禦工具,防止微電子、量子計算、機械人、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敏感高科技外流;密切與盟友夥伴的協調行動,如借鑒G7成員的“去風險”做法等。由此,“去風險論”成為歐盟對華關係新的標誌性概念,並逐漸得到法國、德國等歐洲主要國家的官方認可。

美國政府在反覆權衡並與馮德萊恩等歐洲高層協調溝通後,亦步亦趨地接受了“去風險論”。近日,美財政部長耶倫、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駐華大使伯恩斯、眾議院中國問題委員會的民主黨首席成員克里希納穆爾等政要紛紛公開講話予以呼應。美國也表態對華經濟問題尋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美國和中國在經濟多個領域存在“競爭”,但美國“不尋求對抗或衝突”,而是尋求“負責任管理競爭”並“在力所能及的地方與中國合作”。美國的“去風險論”亦主張確保美國經濟和產業安全、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採用“小院高牆”策略保護美國基礎技術和敏感高科技的安全、與盟友夥伴協作等,其主要內容與歐盟觀點基本一致。

如何看待這些論調和表態呢?應當說,歐美拋出“去風險論”受到多重因素驅動。

一是“脫鉤”脫不了。雖然近幾年“脫鉤論”盛行,中西關係面臨多重挑戰,但是中國與歐、美經貿聯繫互補互利,難以人為切割。2022年中歐、中美貿易額雙創歷史新高。據中國商務部數據,2022年中歐貿易額達8473億美元,歐洲對華投資121億美元,激增70%,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中美貿易額接近7600億美元,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的經貿聯繫依然廣泛而深入。耶倫承認,徹底脫鉤將是“災難性”的。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也表示,“脫鉤”不是美國的對華目標,無法實現。

二是對華現實需求大。在國際局勢處於“時代轉折”的關頭,歐美在解決烏克蘭危機等重大地區熱點問題上欲藉助中國之力。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與中國接觸,以解決烏克蘭危機。中國在全球治理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應對氣候變化、傳染性疾病、核不擴散、債務、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問題上,歐美繞不過中國。近日英國外相剋萊弗利稱,“新冷戰”與孤立中國將是錯誤,“沒有中國,任何重大的全球問題都無法解決”。

三是中國斡旋外交成果顯著驅動歐美反思對華政策。中國發表有關俄烏衝突的立場文件,與烏總統澤連斯基通話,派遣歐亞事務特別代表出訪。中國積極推動沙特和伊朗復交,牽頭中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邊對話等系列舉措,有力推動國際和地區的和平穩定,令歐美不得不正視中國發揮的負責任、建設性大國作用。

從“脫鉤論”到“去風險論”折射了歐美對華姿態的一些積極調整。

一是歐美認識到處理對華關係不能簡單化。從馮德萊恩到耶倫,從克萊弗利到沙利文,美歐政要講話無不承認中國的重要性以及中美、中歐關係的複雜性。馮德萊恩表示不能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應對中國,耶倫稱“世界足夠大,能同時容下中美兩國”,這種認識有利於將歐、美對華政策拉回到正確軌道。

二是歐美展示了對華接觸和對話姿態。近期馬克龍、馮德萊恩、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等政要接踵訪華,布林肯、耶倫、戴琪、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等政要也釋放對話和希望訪華的信號,沙利文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維也納會晤。當前階段,美歐加強與中方溝通對話,正從強調競爭對抗朝對話合作的方向回調。

三是歐美釋放了些許善意。歐方表示不希望切斷對華經濟、社會、政治或科學聯繫,美方辯稱其並非有意扼殺中國經濟。拜登在G7峰會後的記者會重申美國“不是要與中國脫鉤”,而是“想在與中國的關係上去風險化與多元化。”特別是在中美前一段時間關係緊張的情況下,美國政要的一系列講話表態,表達了防止中美關係螺旋式下滑的意圖。

但也要看到,“去風險論”並不意味着歐美對華戰略做出根本改變。歐盟仍堅持對華“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的三重定位,且對華競爭面在加強。美國仍將中國作為頭號競爭對手,對華遏制、圍堵、打壓的態勢沒有變。歐美繼續升級對華“科技戰”,大搞“技術封鎖”,加大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力度。歐美加碼對華攻擊,抹黑中國制度和形象,要求糾正對華貿易“不平衡”,竭力維護供應鏈安全。歐美一些國家和政客還在繼續打“台灣牌”,在“印太”地區加大勾連,編織同盟網絡圍堵中國等等。

歐美“去風險論”是其對華戰略調整的最新進展,是其認清形勢所迫的反思性改進,但還不夠,尤其是繼續“說一套、做一套”無益於中西關係改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指出,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歐美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切實轉變對華政治偏見,既尋求自身“去風險”也要兼顧國際共同安全,真正將對華合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