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2022年中國外部安全風險展望

2022-01-31

本文重點圍繞2022年中國將面臨的外部風險、可能影響中國外部安全環境的主要驅動因素開展了研究。在撰寫過程中,27位中國一線國際問題專家參與研討、問卷調查等過程,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影響中國外部安全的五大驅動因素、十大風險領域及具體風險情景。

受邀專家在研判風險時受到五個因素的影響和驅動:

近年來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疊加新冠疫情後,對2022年中國外部安全環境構成關鍵影響;

2022年中國外部安全風險的主要地緣空間在台海和周邊,特別是東北亞地區;

氣候變化、國際金融等全球宏觀因素的影響波及中國外部安全的各個領域;

“一帶一路”沿線中小國家的政治和安全局勢需要高度關注;

恐怖主義威脅是中國需要重點關注的安全問題。

根據專家意見和相關數據分析,2022年中國的外部安全環境中有10個領域的風險需要關注,按照對中國的重要性排序如下:

第一,中國邊境與周邊海空域摩擦再現。

專家們的關注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中美海空意外”, 即中美在中國周邊海域、空域發生意外或者出現緊急事態。大家列舉的可能情景包括,中美髮生類似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或者2009年“無暇號事件”那種摩擦,抑或中美在西太平洋或者印度洋發生海上意外事件。二是“爭議摩擦”,即中國與周邊國家在雙邊政治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在有爭議的邊界附近或者海域出現摩擦。

第二,涉華國際經貿衝突延續或者升級使得中國外部經濟環境更加消極。

在經貿領域,風險點主要有二:一是“貿易和投資規則”。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包括美國是否會延長對華“301調查”所涉商品加征關稅的實施時間,甚至使其“永久化”;美歐貿易技術委員會是否會出台雙邊對華出口管制措施;美國及其盟友是否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共同加強對外投資審查。

二是“能源資源安全”。如果全球石油價格繼續大漲大跌,或者中澳經貿關係持續惡化,會對中國的能源供給造成何種影響;中國在獲取開發新能源所需關鍵礦產時,是否會更頻繁地受到西方國家使用諸如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等非經濟標準設限設卡。

另外,發達國家在產業鏈“去中國化”方面相互勾連,推動民生產業鏈布局從“即時生產”轉向“以防萬一”,也在排序中居於靠前位置。

第三,全球挑戰持續政治化引發全球公域出現重大安全事件。

風險點主要有二:一是“西方利用全球問題炒作中國威脅”。可能前景包括中國對煤炭的使用被進一步污名化,能源政策承受更大壓力;發達國家洗脫排放問題上的“歷史責任”,中國在減排問題上面臨的壓力持續增加,與小島國利益分歧加劇;西方媒體惡意炒作中國南極立法、公海商業捕撈等問題。

二是“全球公域發生衝突或者意外”。例如大國衛星相互抵近偵察並造成碰撞,空間碎片造成意外等。

第四,東北亞國際關係變化影響中國利益。

東北亞地區多個安全熱點均對中國安全構成持續衝擊和威脅。關注度最高的風險點是“中日關係”,特別是日本經濟、安全政策變化可能引發的中日關係緊張。可能情景包括日本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經濟安全保障相關法案,引發與中國關係的緊張;日本從政治角度出發拖延中國加入CPTTP;日本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在釣魚島、台灣及歷史問題上再現出格言行,對雙邊關係造成衝擊。

第五,政治觀念的對立導致大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在大國關係層面,經過所謂“民主峰會”和部分國家“外交抵制冬奧會”鬧劇之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矛盾可能進一步上升,尤其是西方將中國與俄羅斯綁定,不斷構建針對中俄的意識形態“小圈子”。

2022年,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或因烏克蘭等傳統安全問題繼續惡化,並引發外交戰和經濟制裁戰的升級,西方進一步固化針對中俄的意識形態聯盟,使中國外部環境更加惡化。

在大國國內政治層面,西方各國內部意識形態極化嚴重,法國大選尤值得關注。如果極右翼候選人勒龐當選,可能衝擊歐洲政治穩定,並牽動法對華政策與中歐關係變化。

第六,外部勢力干預加劇台海緊張局勢。

專家們雖普遍認為台海緊張局勢升級可能觸發危機,但其重要性排序在十大風險領域中居中間偏後位置。對於這一結果及其在戰略和政策層面的意涵,值得思考與討論。風險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美方持續升級與台灣當局的實質關係,助台拓展'國際空間'”。可能情景包括美國國防部邀請台以觀察員身份參加2022年“環太平洋”軍演,增加在台海軍陸戰隊人數;美更多現任高官、國會議員或者前政要訪台;美幫助台當局在更多國家設立“代表處”,甚至鼓動部分國家與台當局“復交”等。也有專家認為,個別歐洲國家可能在台灣問題上突破現狀,衝擊“一中”原則,例如同意對台軍售等。

二是“台海發生軍事意外”。例如美軍可能提升在台灣海峽海空域飛航頻次,導致解放軍與美軍在台周邊海空域發生意外事件,這一情景排序十分靠前。專家們也提到美盟友與中國在台海周邊海空域發生危機的風險,但排序靠後。

第七,網絡安全領域出現緊急事態。

在科技安全領域,新興技術帶來的網絡安全系統性風險受到壓倒性的高度關注。專家們認為,2022年北約國家、印度、美國均存在與中國發生網絡衝突的可能性,但其重要性依次遞減。2021年7月,北約前所未有地就“中國網絡攻擊”發表共同聲明。近年印度的網絡能力和攻擊活躍度都在快步增長,2021年四方安全對話(QUAD)多次強調網絡安全領域的合作,這些態勢都使得專家們更加擔心網絡空間衝突。

此外,中國國內若出現大規模嚴重數據泄露事件,在防疫抗疫過程中群眾廣泛使用的某些“國民級應用”出現數據外泄,也將造成嚴重安全影響。

第八,新冠疫情延續引發連鎖反應。

專家們認為,2022年新冠疫情延宕將繼續衝擊國際政治經濟,對中國構成安全風險。專家們最擔心的是疫情產生的政治和治理連鎖反應。例如疫情延續可能激化國際公共衛生領域的規則之爭;由於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不能解決,部分欠發達國家將出現政治、經濟或社會危機,進而波及中國外部環境的穩定。不過,專家們認為疫情本身大規模惡化甚至失控而引發全球經濟動蕩的風險不大。

第九,世界主要經濟體出現金融風險。

專家們認為,2022年可能出現美國股市大幅下挫、世界主要經濟體長期利率快速上升、銀行不良資產率大幅上升、人民幣國際支付結算遭遇更多阻力等挑戰,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美歐等西方發達經濟體將開始調整“短期保持經濟刺激”和“中長期收緊財政貨幣政策”之間“搭配關係”,可能對其他經濟體以及債券、股票和匯率等市場產生外溢性衝擊。對當前突出的“發達經濟體通脹失控”問題,專家們對其風險的擔憂程度並不高,認為隨着疫苗和治療藥物的應用,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可能有所緩解,而發達經濟體管控和疏導通脹的能力也較強。

第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局變化致使恐怖主義抬頭。

專家們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局變化以及恐怖主義政治化傾向可能影響中國的海外利益。非洲、中東、南亞是受關注的主要地區,可能情景包括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因國內政局、經濟活動以及疫情、氣候變化等原因,出現國內矛盾激化並在地區產生外溢效應;黎巴嫩等國經濟社會局勢失控,外部勢力介入,引發武裝對抗和衝突;伊核談判進展不順,美伊關係再度緊張甚至發生衝突;印巴軍事對峙升級;阿富汗局勢突變。

在恐情方面,專家們認為恐襲仍構成一定程度威脅。可能的情景有,恐怖組織政治化趨勢增強;印控克什米爾發生較大規模恐襲或騷亂;“伊斯蘭國”死灰復燃;“巴塔”“俾路支解放軍”等巴基斯坦國內恐怖勢力對中巴經濟走廊發動恐襲;“三股勢力”自阿富汗外溢,威脅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