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馮仲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如何理解當前中歐關係

2019-04-10
c.jpg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均選擇歐洲作為今年首次出訪的目的地。3月21日到26日,習近平主席對意大利、摩納哥和法國進行了國事訪問。4月8日李克強總理也開啟了其歐洲之行。李克強總理將首先在布魯塞爾出席第21屆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之後赴克羅地亞出席第八次中國與中東歐領導人會晤,並訪問克羅地亞。中國外交的“歐洲季”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一方面因為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今年首次出訪,另一方面還因為此前歐盟委員會剛公布了題為《歐盟與中國:戰略展望》的對華政策文件,並激起人們對歐盟對華政策是否發生重大轉變的激烈討論。事實上,在3月21日,也就是習近平主席到達歐洲第一站——意大利的當日,歐盟各成員國首腦恰好在布魯塞爾舉行峰會,其中一項議程就是討論歐盟對華政策。

在中歐關係中,中國對歐洲的看法以及對歐政策有很大的穩定性。儘管歐洲很多國家近年來經受了不少危機和挑戰,歐洲一體化也因缺乏民眾支持而幾乎陷入停滯,但中國對歐盟整體的看法並沒有大的改變。中國仍然認為歐洲對中國來說十分重要,而且堅信在全球治理中歐盟及其成員國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對於中國來說,歐盟的重要性首先還是體現在經濟和貿易方面。歐盟作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至今保持了十多年,並沒有因為歐洲遭受到的困難而發生變化。據中方統計,2018年中歐貿易額達到68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6%。同時,在聯合國和G20等多邊機構中,歐洲國家一貫支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這讓中國相信歐洲在全球治理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

但需要重視的是,歐洲對華認知正在發生較大的變化。歐盟委員會政策文件對中國做出了兩個新的判斷。一是,中國的發展給歐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已經失衡;另一個是,不應再將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基於這一新的認知,歐盟文件認為中國對於歐洲國家來說具有四重新的身份,即在具有相似目標領域的“合作夥伴”,需要進行利益平衡的“談判對象”,追求技術領先的“經濟競爭者”,以及倡導不同治理模式的“制度對手”。歐盟如此細化與中國新的關係定位,這在中歐關係中還是第一次。

歐盟委員會的對華政策文件得到了歐洲理事會也即歐盟各國首腦的批准。今後,中歐關係將發生如下兩方面的新變化。首先,歐盟將尋求與中國在國際多邊場合開展更大的合作。不僅中國認為歐洲在全球治理中地位重要,歐盟更加認為沒有中國的積极參与,應對氣候問題就是一句空話。除氣候變化問題外,歐盟文件強調將在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支持有效多邊主義、推動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等方面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其次,今後中歐關係中競爭的一面將增大,歐盟對中國的防範也將增大。事實上,這方面的變化有些已經發生。歐盟首部外資審查法已於今年2月5日獲歐洲理事會批准通過。其目標主要是針對中國企業在歐洲國家的所謂“戰略性”投資。最近,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和法國財長勒梅爾在柏林會面,討論以空客跨國合作為參考模式,在未來技術領域建立新的“技術聯盟”。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稱,這樣做的考慮在於捍衛歐洲“技術主權”,以應對全球對手的攻勢。

中國該如何應對歐盟對華政策的新變化?作為全球三個最大經濟體中的兩大經濟體,中歐過去幾十年通過經貿合作,均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今後這一局面如果還想繼續保持下去,雙方必須努力讓不斷上升的競爭是良性的,而不是惡性的。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與法德領導人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會面時強調了這一點。

為了雙方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有效開展合作,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中歐還應加強戰略互信。目前雙方需要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16+1合作”展開積極對話,增信釋疑。“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合作倡議,中國並無地緣政治考慮在裡面,也沒有以此推動建立新秩序取代現有秩序的意圖。至於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的“16+1合作”,中國明確承諾其與相關國家進行的合作項目將遵守歐盟的法律規則。總之,中歐只有用好各種對話渠道,加大交流,減少誤解和疑慮,才能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形成真正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