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美國是世界的,還是世界是美國的?

2018-11-27
a.jpg

近來,中美關係緊張使許多人對兩國關係和世界秩序憂心忡忡,不確定性增大。一方面,美國副總統彭斯“冷戰式”講話給人“冷戰來臨”的感覺,連保爾森也有“經濟鐵幕”之說,美國支持中美關係者大多“噤若寒蟬”,或者亦步亦趨;另一方面,美國民調顯示,美國年輕人對華持積極看法者較之前上升,中美貿易摩擦談判繼續艱難推進,最近中美外交安全對話為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做準備,雙邊對話渠道依然敞通。

在“過去未去,未來已來”的“現實的歷史”中,如何正確認識美國、認識中美關係及其與世界秩序的關係至關重要。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這裡需要回答一個重要問題,即美國是世界的,還是世界是美國的?

從中美建交40年歷程看,兩國有合作有分歧,但合作佔主流,共同利益大於分歧。兩國攜手推進全球化,維護國際體系和世界秩序,為世界和平與經濟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中美關係之所以能經歷風風雨雨而持續向好,在兩國發展戰略對接中找到共同點十分重要,同時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為中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可以說內因和外因同樣重要,缺一不可。無論是中國加入WTO推動中美經貿合作,還是中美參與“6+1”模式的伊朗核問題談判,在六方會談平台上合作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或是攜手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哥本哈根協議》和《巴黎協定》,無不證明美國需要各國尤其是中國的合作,美國是“世界的美國”。

如今美國對華戰略判斷有變,遏制一手明顯加強。美國及西方以埃利森《註定一戰:中美能逃脫修昔底德陷阱嗎?》中提到的近代歷史16個大國博弈案例為依據,試圖斷定中美必然陷入全面對抗的“修昔底德陷阱”,而特朗普政府的戰略報告似乎也在“印證”這一論斷。這樣的判斷起碼有兩大錯誤認識:一是無視全球化時代各國特別是中美利益相互依存的事實;二是把美國置於世界之上,世界就是“美國治下的世界”,並以此俯視世界和中國的發展。

以歷史和現實為縱橫軸,自1648年簽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來,“中心-邊緣”國際體系惟歐洲為大,世界就是“歐洲的世界”,亞洲、非洲、拉美均為邊緣地帶。二戰後演變成“美國治下的世界”。西方由此形成以歐洲(後來是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觀。雖然70多年前建立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包含了國際關係民主化思想,但近400年的“中心-邊緣”體系基本上信奉的是實力和“零和”思維。如今一些國家依然迷信叢林規則,希冀用軍事經濟金融力量統治世界,壓垮任何對手。

殊不知在大變化、大發展、大調整的新歷史時代,無論國力多強,各國都是“世界的國家”,都需要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現有國際和全球治理體系給了各國和平相處、和平競爭的廣闊空間和時間。而且,由於大量核武器導致“確保相互摧毀”(MAD),戰爭解決問題的選項可以基本排除。因此,繼續拿“中心-邊緣”的世界觀來追求“世界是我的”,顯然違背歷史潮流。只有維護利益共同體,進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各國前進的方向。

從這個角度觀察美國,可以說美國如今背離了國父們的民主自由思想“初心”,糾結於“帝國情結”難以自拔。這種根植於“美國例外”的西方文明優越的思維模式使美國對世界包括對中國發展的看法發生嚴重偏差,中美關係的“死結”也因此越扣越緊。特朗普舉“美國優先”大旗,與俄羅斯全面對抗,重新制裁伊朗,對中國全面施壓,與盟國關係也若即若離,導致許多地區形勢和雙邊關係緊張,全球治理更加“無序和碎片化”。

在世界變化、動蕩、調整之際,利益磕磕碰碰難以避免。如果堅持“世界是美國的”邏輯,就會四處尋找“假想敵”,假以時日“假想敵”變成真敵人,什麼陷阱都可能出現。這不僅禍害美國自己,更會殃及世界。英國伯利教授在《現實的歷史》(A History Of Now)中告誡美國,不要把中國想像成“升級版德意志帝國”,把中國描繪成“無處不在的威脅”是危險而不負責任的。

習近平主席說,“無論中國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都不會威脅誰,都不會顛覆現今的國際體系,都不會追求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中國領導人的“三不”承諾體現了中國的“天下觀”、世界觀,是基於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來認識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希望美國也能摒棄舊有思維模式,認識到美國也是“世界的美國”,與中國和世界各國平等相待,合作共贏。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說,當今世界秩序也不會持久,因為它主要是美國秩序觀的體現,缺乏被普遍認可的合法性,註定會在權力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時面臨危機。世界秩序的危機自然也是美國的危機。這種危機從本質上看,是美國對自我、對世界的認識有誤。

現行世界秩序基於威斯特伐利亞主權國家體系,擁有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為核心的一系列全球治理制度和規則,是一種開放、擴展型秩序。目前,世界有三大問題:一是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市場效益與社會公平無法兼顧;二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話語權匱乏,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變腳步遲緩;三是地緣政治矛盾加深,干擾全球形成全面合作的共同體共識。世界秩序的調整勢在必行。

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以產生問題時使用的思維模式來解決現在的問題”。他講的是研究科學,但對於研究世界一樣管用。

習近平主席在出席2018年APEC峰會時明確指出,“以規則為基礎加強全球治理是實現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規則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而不是誰的胳膊粗、力氣大,誰就說了算”。

世界不少衝突和動蕩是美國訴諸武力、濫用霸權造成的,肇因是“世界是美國的”邏輯。難道現在還要用同樣的思維邏輯,靠武力和霸權打壓“對手”來維護“美國的世界”?對國際社會來說,這樣做很可能形成亨廷頓所說的“真正無助無望的社會”。

事實是,舊的世界秩序維持不下去了,舊的思維邏輯行不通了。由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引導的新世界秩序是大方向,以“美國例外”為基礎的“美國的世界”其實已經難以為繼了。美國仍將是世界強國,要維持其強國地位,正確的選擇是“世界的美國”繼續與中國和其他各方合作,共同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逐步推進新舊秩序的平穩轉換。惟有包容才能共存,惟有合作才能共贏,惟有開放才能發展,惟有和平才能繁榮。這些應當成為新世界秩序的基本信念。